传承中医经典,大道至简,易医精诚。 本站纯属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使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 注册 | 登录
位置: 首页 > 中医基础 > 理论 > 正文

张仲景三味药47个经方应用指征与现代疾病

小编 在线: 时间: 2023-06-29

张仲景三味药47个经方应用指征与现代疾病(图1)

1,桂枝生姜枳实汤:

桂枝9克,生姜9克,枳实5枚。

加水600毫升,煎到300,分三次温服。用在心中痞,诸逆心悬痛。

就是胃里、胸口觉得悬着一个东西堵得慌,疼痛。

现代用在慢性胃炎,胃下垂,水饮停留者;或伴随胸痛的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等辩证内有痰饮,心胃阳气不足的均适用。


2,半夏散及汤:

半夏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

等分捣细过筛混合,散剂冲服一次2克,一日服三次。若不能服散剂,煎汤,水煎七沸,再入散剂2克,水煮三沸,令药液稍冷,少少含咽,能使药物布散于咽喉,增强疗效。

主少阴客寒咽痛,伏气咽痛。表现是咽痛而无燥渴、心烦、咽疮、不眠诸热证。

现代治疗急慢性咽炎、急慢性扁桃体炎、喉炎、食道炎、声带水肿等疾病。


3,旋覆花汤:

旋覆花18克(包),葱5支,新绛6克(茜草根)。

感到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刺痛。

现代常用在乳腺增生、肋间神经痛、冠心病、甲肝、乙肝、慢性胃炎、月经不调等疾病。


4,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6克,炙甘草3克,炮附子6克。

少阴病,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

虚寒体质的表证,“但欲寐”、“无热恶寒”,表证微热时使用。

现代用在肺心病、心律失常、过敏性疾病、水肿、遗尿等。


5,麻黄附子汤:

麻黄9克,甘草3克,炮附子9克。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

现代治水肿,全身性水肿,恶风寒,不发热,身无汗,口不渴,舌苔白滑,脉沉。


6,白通汤:

葱白4根,干姜6克,生附子15克(用淡附片)。

少阴病阴盛戴阳证。手足厥逆,下利,脉微,面赤者。

用在体内阴寒太重时,出现阳气会外脱。适合少阴病拉肚子,脉虚弱到几乎把不到。

现代常常治疗失眠或者困倦睡不醒,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征、头面部水肿等症状突出的情况。


7,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6克,细辛6克,炮附子6克。

太少两感证。太少两感证既可有脉沉、欲寐、四肢不温的少阴阳虚见证,也可有恶寒、发热的太阳表证。

现代广泛用在慢性支气管炎、咯血、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原型心动过缓、高血压病、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药物性水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汗)、腰椎骨质增生、荨麻疹、多发性大动脉炎、功能性阳痿、不射精、舌冷症等疾病。


8,瓜蒂散:

瓜蒂(熬黄)3克,赤小豆3克,香豉9克。

涌吐法之首要方剂。

临床应用以胸膈痞硬,懊憹不安,气上冲喉咽不得息,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为辨证要点。


9,调胃承气汤:

大黄(酒洗)12克,炙甘草6克,芒硝10克。

水浸30分钟,煎20分钟约200毫升,加芒硝溶化后,顿服。

阳明病,胃燥热。

临床用在治疗失眠、便秘等,以大便燥结,腹痛拒压,蒸蒸发热,心烦谵语,舌苔黄燥为标的。


10,小承气汤:

大黄(酒洗)12克,炙厚朴6克,炙枳实9克。

用在伤寒阳明腑实证。

临床出现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黄,脉滑数。或者是痢疾初起,腹中疠痛,或脘腹胀满,里急后重。


11,厚朴三物汤:

厚朴24克,大黄12克,枳实9克。

与小承气汤药味相同,但药量不同。

本方行气泄满,以厚朴为主,使气滞通畅,实积消除,腑气得通。

现代临床经常治疗术后腹胀、癃闭、慢性肝炎等。

12,下瘀血汤:

大黄9克,桃仁9克,䗪虫(熬)9克。

上为末,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

可以水煎服,每日2次。

古代主治产妇瘀阻腹痛,腹中有干血着脐下,经水不利,舌淡紫,苔白,脉沉迟或弦细涩。

现在广泛用于治疗肝硬化、子宫腺肌病、卵巢囊肿、冠心病心绞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


13,大陷胸汤:

大黄(去皮)10克,芒硝10克,甘遂1克。

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伴短气烦躁,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晡微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有力。

现代常见用在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肝脓肿、渗出性胸膜炎、胆囊炎等属于水热互结者。


14,大黄甘遂汤:

大黄12克,甘遂6克,阿胶6克。

破瘀逐水,养血扶正。

传统用在妇人产后,水与血结,膨胀、癃闭、淋毒,小腹满痛。

现代用在治疗闭经,尿潴留、肝硬化腹水、精神分裂症、臌胀、癃闭等病症。


15,小陷胸汤:

黄连6克,半夏12克,大瓜蒌实20克。

用在痰热互结之结胸证。

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心胸闷痛,或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胃炎、胆囊炎、肝炎、冠心病、肺心病、急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胸膜粘连等属痰热互结心下或胸膈者。


16,泻心汤:

大黄6克,黄连3克,黄芩3克。

用在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湿热黄疸,目赤肿痛,口舌生疮,外科疮疡心胸烦热,大便干结者。

现代用于肺炎,细菌性痢疾,疮痈肿毒,肺结核及支气管扩张咯血,胃肠道出血,口腔溃疡等。


17,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擘)10克,香豉(绵裹)30克,炙甘草6克。

用法挺精妙的,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或反复颠倒,卧起不安,或身热,兼少气等证候。或者伤寒、温病,经汗、下之后,心中懊 憹,虚烦不得眠,短气。不容易掌握。

现代也就是用在食道炎、胃炎,吞咽不爽,食道灼热,胸中窒痛及食物中毒。


18,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擘)15克,香豉(绵裹)20克,生姜15克。

加水800毫升,先煮栀子、生姜,取500ml,再下香豉,煮取300毫升,去滓分2次温服。传统治疗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憹,呕者。

现代适用于情绪不稳定,失眠,胃冷型的反复呕吐、呃逆、打嗝。


19,枳实栀子豉汤:

炙枳实6克,栀子(擘)9克,香豉(绵裹)12克。

加水1400毫升,空煮取800毫升,加枳实、栀子,煮取400毫升,下香豉,更煮五六沸,去滓,分二次温服。复令微似汗。

热病愈后劳复或食复者,症见发热、虚烦、胸腹胀满者。

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胰腺炎、肋间神经痛等病。


20,栀子厚朴汤:

栀子(擘)9克,炙厚朴12克,炙枳实9克。

加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分二服。有呕吐的吐完之后服用。

治疗伤寒泄下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失眠)者。辩证关键是看到口苦,舌质红而舌苔黏腻较厚,脉数,烦躁不安,或呕吐,或腹痛,或大便干小便黄等。

21,栀子柏皮汤:

肥栀子(擘)15克,炙甘草3克,黄柏6克。

主治伤寒,身黄发热者,以全身发黄,发热不退,口渴,里无结滞为辨证要点。

现在用的少,哪能等到黄疸这么严重啊。《新中医》2009年第2期,报道用于治痤疮效果良好。


22,千金三物黄芩汤:

黄芩6克,苦参6克,干地黄12克。

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产后血亏阴虚,风邪入里化热,四肢烦热,头不痛者。

现代临床看到妇女虚热,睡觉喜欢将手脚放到被子外面的,可以试试。


23,薏苡附子败酱散:

薏苡仁30克,附子6克,败酱草15克。

现代治疗阑尾炎内脓已成,或属于慢性反复发作者,经典方。


24,(百合)滑石代赭汤:

百合(擘)50克,滑石15克(包),代赭石15克(打碎)。

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2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滓。

主治百合病误下后,阴虚气逆,神志恍惚,惊悸不安,口干作渴,时时呕哕,口苦,小便短赤,脉微数。


25,滑石白鱼散:

滑石、乱发(烧)、白鱼(白鱼是书纸中,衣帛中的蠹虫)各15克。

三味药捣碎成散剂,用米汤送服,每次1.5克,日三服。

治疗消渴,小便不利,或有血尿者。


26,茯苓戎盐汤:

茯苓125克,白术50克,戎盐10克。

先将茯苓、白术煎成,入戎盐再煎,分三次温服。

看症状描述,一直是治疗“小便不利”是指尿路感染的膀胱刺激征的。尤其是那种尿后余沥不尽,尿色白而不甚热,尿道刺痛不明显。治宜健脾利湿,益肾清热,适合用茯苓戎盐汤。


27,当归贝母苦参丸:

当归、贝母、苦参各120克。

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3~10丸,每日2次,米汤送服。

主治妊娠小便困难,饮食如故,舌红苔黄,脉滑数。

现代治疗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慢性便秘、咳嗽等。


28,四逆汤:

炙甘草6克,干姜4.5克,生附子10克。

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现在列入国家药典,都制成口服液了。

传统治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临床实际用在休克、腹泻、阳虚发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手足寒厥证、毒血证和食管痉挛性狭窄等。


29,通脉四逆汤:

炙甘草6克,大生附子20克,干姜12克。

与四逆汤药味相同,但倍用干姜,重用附子,温阳驱寒更强,能治疗阴盛格阳之脉微欲绝。要点是看到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身反不恶寒,汗出而厥,脉微欲绝或面赤。

现代临床多用来治疗雷诺氏病,病窦综合征,周围神经损伤,银屑病,闭经,排卵障碍等疑难病症。


30,桃花汤:

赤石脂(一半煎汤,一半研末冲服)30克,干姜9克,粳米30克。

一天3次,如果康复,剩下就不再服用。

虚寒血痢证。下痢日久不愈,便脓血,色黯不鲜,腹痛喜温喜按,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阳虚阴盛、下焦不固者。


31,大黄附子汤:

大黄10克,炮附子10克,细辛6克。

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体质强壮者煮取250毫升,分3次温服,间隔1小时左右。

传统用于阳虚寒结,腹胁疼痛,大便秘结,发热,手足厥泠,舌苔白腻,脉弦紧。

现代应用一些杂症,比如肾炎、阳痿、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胆囊炎、胆绞痛、慢性痢疾、尿毒症,辨明是阳虚寒结即可用。


32,三物备急丸:

大黄30克,干姜30克,巴豆30克。

大黄、干姜研末,再研巴豆,与上末和匀共捣为散;或炼蜜为丸,瓷器密贮。每服大豆许3~4丸,温开水送服。

治疗寒实冷积内停,心腹卒暴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

现代治疗急性肠梗阻、胃肠功能紊乱便秘等。


33,桔梗白散:

桔梗9克,贝母9克,巴豆3克。

以上为细末,温水调服,强壮的用1克,体弱的适当减少。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稀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用于肺痈重症,属寒湿者。肺痈实证效果确实好,根据是否泄下喝粥也是有道理的。

现代治疗肺脓疡初期、晚期均见良好效果。


34,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15克,生姜24克,茯苓9克。

正常水煎两次,温服即可。以呕为主症,伴有心下痞满,头目昏眩,心悸。

现代广泛用在神经性呕吐,胃痛,慢性咳嗽,月经病,肥胖症等等各种疾病,辩证为水饮内停而出现的痞闷、头晕目眩都很有效。


35,大半夏汤:

半夏9克,人参6克,白蜂蜜20毫升。

加水1.2升,和白蜜反复搅匀,煎药取500毫升,温服200毫升,剩余分多次再服。

适合胃虚心下痞,反复呕吐,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

现代治疗反复发作的神经性呕吐,急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贲门痉挛、贲门失弛缓症、幽门梗阻、胃癌、胃扭转、放化疗胃肠道反应、妊娠呕吐等,其他如慢性咽喉炎,慢性扁桃体炎、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呕吐也有用本方治疗的。


36,干姜半夏人参丸:

干姜、人参各14克,半夏28克。

上药三味为末,以生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10丸,一日三次。

治妇人妊娠呕吐不止。

现代最常用的还是治疗妊娠反应呕吐,产后呕吐,甚至男性的呕吐也有很好效果。


37,橘皮枳实生姜汤:

橘皮24克,枳实9克,生姜15克。

胸痹,胸中气塞,呼吸短促,心下硬满,呕吐哕逆。特点是病人胸闷胸痛,堵得慌,心慌气短,呕恶痰涎,腹胀纳差,舌胖而大,苔白腻或厚浊,脉沉滑或濡缓。

现代广泛用于各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38,茯苓杏仁甘草汤:

茯苓15克,杏仁10克,甘草3克。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咳逆唾涎沫,小便不利,苔白腻,舌质淡,脉沉滑。

现代广泛用在慢性肺病、冠心病的治疗。


39,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9克,炙甘草9克,炮附子3克。

加水1000毫升,煎药到300毫升,温后分三次服。

体虚外感,发汗后病不解,反增恶寒者。

现代会用在治疗关节疼痛、腰痛、肠痉挛、腓肠肌痉挛等而见本方证者。

 

40,甘草小麦大枣汤:

甘草9克,小麦15克,大枣10枚。

加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传统治疗妇人脏阴不足,致患脏燥,精神恍惚、悲哭、言行失常等。

现用经常用在治疗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属心阴不足者。


41,甘草粉蜜汤:

甘草60克,粉(是什么粉有争议)30克,蜜120克。

粉是什么粉有争议,铅粉,粱米粉、绿豆粉、米粉的说法都有。1970年代有用铅粉发生集体中毒的事件,铅粉是绝对不能采用的。

传统治疗蛔虫病。

现代用的不多了,用米粉的方还有在用,缓急止痛效果明显。


42,瓜蒌薤白白酒汤:

瓜蒌实12克,薤白12克,白酒适量。

传统治疗胸痹。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现代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最多。

 

43,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9克,生姜15克,羊肉500克。

传统典型的是治疗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产后腹中痛,虚劳不足。

现代常用治疗疝气、闭经、产后腹痛、崩漏等。


44,猪苓散:

猪苓,茯苓,白术各等份。

捣碎研磨成散,每次服6克,温水调服,每日三次。

传统治疗呕吐,膈上有停饮,吐后欲饮水。

现代治疗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呕吐、肝硬化腹水、眩晕、经期水肿等症见脾虚停饮者。


45,蜀漆散:

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份 ;

是治疗疟疾专方,将药物捣碎研末,发热之前以浆水调服3克,临发作时服6克。

现代有用于治疗功能性发热、快速性心律失常等。


46,柏叶汤:

柏叶9克,干姜9克,艾叶3克。

古时候加马通(马粪)或者童便,现代正常煎服。

传统是治疗吐血的常用方剂。

现代治疗消化道出血,尤其是虚寒体质的人胃出血比较合适。


47,茵陈蒿汤:

茵陈蒿18克,栀子(擘)12克,大黄6克。

治疗湿热黄疸的代表方剂。以黄疸颜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别要点。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出现黄疸,有湿热特征的情况。

标签: 张仲景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

发表
高兴 支持 激动 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