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经典,大道至简,易医精诚。 本站纯属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使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 注册 | 登录
位置: 首页 > 经方医案 > 经方论治 > 正文

张仲景《伤寒论》经典配伍50味药证名方

小编 在线: 时间: 2022-01-15

张仲景《伤寒论》经典配伍50味药证名方(图1)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1,《金匮要略方论》 2、《伤寒论》 3、《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

张仲景50味药证(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陈修园说他读仲景书“常读常新”。

桂枝舌、大黄舌、附子脉、黄芪腹、柴胡体质。

黄芪用于自汗,汗出的程度越重用量越大;葛根用于下利,下利的程度越重,其用量也越大。

凡大剂量柴胡与黄芩同用,其指征都有往来寒热,并有呕而胸胁苦满。

桂枝

桂枝证的舌象,张仲景未提及,根据本人的临床经验,桂枝证多见舌质淡红或黯红,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著者称之为“桂枝舌”。如舌红而坚老者,或舌苔厚腻而焦黄者,或舌质红绛而无苔者,则桂枝一般不宜使用。

仲景使用桂枝有三个剂量阶段,大剂量(5两)治疗心悸动、奔豚气等;中等剂量(3~4两)治疗腹痛或身体痛;小剂量(2两)多配伍麻黄治疗身体痛、无汗而喘等。所以桂枝用于心脏病必须量大,可用12~15克,甚至达30克。

芍药

《朱氏集验方》称芍药甘草汤为去杖汤,用以治疗脚弱无力,行走困难。

芍药兼治便秘,腹急痛伴有大便秘结如栗状者,最适宜。本人经验,芍药量至30克以上,就有通大便的作用。另外,芍药也能“利小便”(《神农本草经》)

芍药证多见于一种痉挛性体质,日本古方家益吉东洞提出了“腹皮挛急,按之不弛”的腹证,可以参考。

近代江苏常熟名医陶君仁先生有柔肝饮一方,即芍药甘草汤加生麦芽,用于治疗胃痛、肝病等。更有报道用芍药甘草汤加蜈蚣,可治疗阳痿。

枳实芍药散《金匮要略》

芍药10~30克,枳实10~30克。

本方是解痉止痛剂,可用于腹中满痛,大便干秘者。

甘草

甘草主治羸瘦,兼治咽痛、口舌糜碎、咳嗽、心悸以及躁、急、痛、逆诸症。

甘草用于瘦人,古时候就有这个经验。《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能“长肌肉”。

咽痛,张仲景多用甘草。《小儿药证直诀》用甘草、桔梗、阿胶治喉痛。岳美中先生曾治一患者咽喉痛如刀刺,用西药无效,局部不红不肿,与服生、熟甘草,服二日其痛即失。

甘草可治口腔黏膜糜烂。赵锡武先生用甘草泻心汤加生地黄治疗口腔与外阴溃疡,甘草生用,量达30克。《赵锡武医疗经验》

对于尿道刺激征,如尿痛、尿急等,本人经验用甘草配合滑石等药物可缓解症状。这些均提示甘草有黏膜修复作用。

甘草治悸

由于麻黄导致心悸,所以麻黄常配伍甘草。

·甘草还是古代救治食物中毒或药物中毒的主要药物。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大豆解百药毒,尝试之不效,乃加甘草,为甘豆汤,其验更速。”实验也证明,甘草对组胺、水合氯醛、升汞、河豚毒、蛇毒、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均有解毒作用。

大枣

大枣一般不配麻黄。治“咳逆上气,喉中水鸡声”的射干麻黄汤也仅仅用了七枚大枣。可见张仲景治疗胸闷气喘一般不用大枣,这恐怕与“甘能令人中满”有关。

大枣配甘草主治动悸、脏躁;配生姜主治呕吐、咳逆;配泻下药可保护胃气。

大枣10枚生姜5片。(民间验方)

此方简便易得,是民间食疗方。可用于恶、恶心、食欲不振而渴者。感冒、消化道疾病多用之。另外,本方有养胃的作用,凡服药后胃部不适者,可在药液中兑入姜枣汤。

麻黄

麻黄附子甘草:主治无汗脉沉、关节疼痛者。

麻黄黄芪:主治关节疼痛、汗出身重而肿者。

麻黄主治黄肿,黄肿的咳喘,用麻黄最为适宜。

麻黄体质:即容易出现麻黄证的体质类型:患者体格粗壮,面色黄黯,皮肤干燥且较粗糙。恶寒喜热,易于着凉,着凉后多肌肉酸痛,无汗发热;易于鼻塞、气喘;易于水肿,小便少,口渴而饮水不多。身体沉重,反应不敏感。舌体较胖,苔白厚腻,脉浮有力。

越婢汤中麻黄石膏的比例为6:8,石膏量大于麻黄,则不发汗而退肿。麻黄量大于石膏,则重在发汗。

麻黄配桂枝则可减轻麻黄让人烦乱、心悸等不良反应。

至于湿家的肤痒或身体痛等,则麻黄用量更少,只有半两或一两。

timg (11).jpg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6克,附子10克,细辛6克。

本方有兴奋性功能作用,可用于阳痿。本方治疗腰痛最有效果。但以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最为适宜,并可加入干姜、芍药、甘草等。麻黄量在10克以上,芍药30克以上,服用以后须避风,服第一剂时常常会周身汗出,腰痛随之减轻,以后再服就不一定会出汗,有效者常常三五剂内见效。本人经验,本方加甘草、干姜、大枣等,使用更安全,汤液的口口感也较好。


乌头汤:

麻黄9克,乌头5~10克(蜜煎),黄芪9克,芍药9克,甘草9克。

本方是镇痛剂,适用于骨关节肿痛甚剧,屈伸不利,水肿、四肢厥冷而沉紧者,多用于关节炎、神经痛、寒疝腹痛。

附子

附子主治脉沉微与痛证。从临床看,附子证出现脉弦紧或弦的,还包括伴有出汗。如近代名医恽铁憔认为“脉硬有汗”是应用附子的特征之一。

恽氏这个经验与《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证是相符的,对于“发汗,遂漏不止”的患者,张仲景主张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附子。

附子主治痛证。一是身体烦痛(如桂枝附子汤证);二是胁下偏痛(大黄附子汤证);三是胸痛(如薏苡附子散主治“胸痹缓急者”);四是腹痛(四逆散,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附子粳米汤,主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五是后世也将附子用于治疗头痛(《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治偏正头痛,年久不愈,用姜炙附子与高良姜为末,茶调服,方名必效散);六,妇人痛经也可使用附子(《简易方论》用附子配当归,研粗末煎服,治疗经候不调,血脏冷痛,痛经)。

仲景用附子,止痛多与细辛同用;温阳止泻多与干姜同用;与白术白芍云苓同用利水;与麻黄芍药桂枝甘草同用治疗身痛。

根据本人主持的对全国330位国家级名老中医临床用药经验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每剂最少3克,最多达150克,一般在5~15克。临床使用附子仍宜从小剂量开始,而后根据病人的反应及病情需要,逐渐增加用量。

附子的煎法很讲究。如用于回阳救逆时,则宜久煎,可增效解毒。著者经验,用10克者,宜先煎15分钟;20克者,则先煎30分钟;30克者,则先煎45分钟。即每增加10克,先煎的时间增加15分钟。但用于止痛时,煎煮时间不宜过长。

本人经验,四逆散合茵陈五苓散,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胰头癌见面色晦黄者;合四

君子汤,治疗肿瘤患者食欲不振者;加黄连,治疗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加肉桂,治疗腹冷痛、心动悸者。

真武汤

附子10克,白术6克,芍药9克,茯苓9克,生姜9克。

本方是温阳利水剂。对于洋地黄类药物效果不明显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用该方以后能缓解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我的经验,宜在真武汤的基础上加肉桂、甘草更好。本人曾治疗数例肝硬化低蛋白血症患者,腹水难消,用真武汤合五苓散、怀牛膝,其中附子有用至30克者,白芍赤芍多同并用也要重用至各30克以上近期消除腹水有效。

乌头

《金匮要略》中所用乌头应视为草乌头。

乌头多用于痛证。另外,乌头毒性大,生乌头不可使用,使用市售的制乌头,也应配生姜、甘草,并应当久煎,方可服用。

干姜

干姜用于咳而寒者,其咳必有痰多涎沫多,且不渴。干姜所主的涎唾,多清稀透明,或多泡沫,患者多无渴感,或虽渴而饮水不多。临床见此等证,其舌苔必白厚或腻,或白滑,舌面若罩一层黏液,可称此种舌为“干姜舌”。

干姜证可出现于下列情况:

1.反复的服用攻下药物后(凡经误下者,仲景皆用干姜);

2.以腹泻、呕吐为特征的消化道疾病以及伴有的脉微肢冷;

3.以咳嗽、气喘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

4.腰部冷痛、骨关节疼痛;

5.部分出血性疾病。

栀子干姜汤

干姜6克,栀子6~12克。

应用:本方用于胃炎、食管炎、神经症、结肠炎等见烦热,胸中窒闷而痛,苔白者。临床很少单独使用,多配伍半夏厚朴汤、黄芩汤、栀子厚朴汤等。

著者经验方

干姜10克,细辛6克,五味子10克,肉桂6克,甘草5克,茯苓20克,大枣12枚。

应用: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见咳喘心悸,痰清稀量多起泡沫者。患者体质以瘦弱为宜。

理中汤加黄连,名连理汤,可用于治疗口疮、腹泻者。

生姜

生姜所主治的恶心呕吐,多伴有口内多稀涎,或吐出清水,患者口不干渴,甚至腹中有水声漉漉。生姜配大枣理虚和胃,一可增加食欲,以恢复体力,如桂枝汤类方必用姜枣,二可防苦药败胃。

生姜的用量,凡专用于呕吐者,量宜大,仲景常用五两至半斤;若用于健胃理虚,则常用三两。生姜偏于呕吐,干姜偏于腹泻。

细辛

凡恶寒不渴之人,多精神不振,喜卧懒言,小便清长,脉象或缓或迟。其舌质淡红,舌苔白滑,上罩一层稀滑黏液,著者称为“细辛舌”。以上为使用细辛的必见证。

结合后世经验来看,细辛多用于牙痛、头痛等神经性疼痛;而芍药多用于肌肉性疼痛,如腰腿痛、腹痛等。

细辛散:

细辛9克,川芎10克,麻黄6克,附子10克。(《普济方》)

应用:本方主治头痛如劈,无汗恶寒,脉沉紧者。一些神经性头痛、脑病可用之。

《药征》:“细辛主治宿饮停水也,故治水气在心下而咳满、或上逆、或胁痛》”。

吴茱萸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吴茱萸用量最大,为2升。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则治“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在仲景书中寒都有痛义,由此推测,“内有久寒”为腹部经常反复发作性的疼痛,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治经常发作的腹痛、头痛,并见干呕、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

《药征》:“吴茱萸主治呕而胸满也。”

柴胡

近代名医岳美中先生用小柴胡汤治愈每日正午全身无力的小儿《岳美中医案集》;日本有报道用柴胡桂枝汤治疗癫痫,都是以“往来”与“休作有时”为辨证依据的。所以临床上具有发病呈周期性或时发时止特征的疾病,经常使用柴胡类方。

本人发现以下的患者容易出现柴胡证,使用柴胡类方也比较有效。其特征如下:外观体形中等或偏瘦,面色微黯黄,或青黄色,缺乏光泽。肌肉比较坚紧,舌质不淡胖,舌苔正常或偏干,脉象多弦细。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变化的反应敏感,或时寒时热,情绪的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胸胁部时有气塞满闷感,或有触痛,四肢常冷。女性月经周期不齐,经前多见胸闷乳房胀痛结块,烦躁,腹痛腰酸,经血黯或有血块。本人将此类患者称为“柴胡体质”。

本人经验柴胡用于治疗病毒性感冒发热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用量在20克以上方有效。

四逆散

柴胡8克,甘草8克,芍药8克,枳实8克。

应用:本方是解痉止痛升压剂,并能缓解心理压力所导致的躯体症状。适用于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四肢冷、腹痛为特征的疾病,如低血压、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以及消化道疾病,泌尿系结石、月经不调等,用本方加味多有效。四肢发冷是四逆散的特征。四逆本是指四肢发冷。四逆散所治疗的这类疾病多半平时无大病,但一到秋冬天凉,人未觉冷,而两手已先凉。或一旦紧张和疼痛都可以出现四肢凉、手心汗多的表现。这即是曲型的柴胡体质。四逆散大多有比较明显的腹证,即上腹部及两胁腹肌比较紧张,按之比较硬。日本古代医家和田东郭也认为“其腹形专结于心下及两胁下,其凝及于胸中,而两胁亦甚拘急。”


小柴胡汤:

柴胡24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甘草9克,人参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

小柴胡汤常合方应用:

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名柴陷汤,治疗咳嗽痰粘,伴胸胁苦满及心下压痛者,多用于呼吸道感染并消化道炎症者;

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名柴朴汤,治疗胸闷胁痛、咽喉、食管异物感,精神不安定、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苔白腻者,多用于支气管炎、哮喘及神经症患者;

小柴胡汤合五苓散,名柴苓汤,治疗小柴胡汤证伴见尿量减少、水肿口渴者,多用于肿瘤放化疗后,肾炎、急性胃肠炎、伤暑患者。

小柴胡汤合平胃散,柴平煎,治疗小柴胡汤证见腹满、苔白腻者。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6克,甘草6克,黄芩9克,瓜蒌根12克,牡蛎6克。

应用:本方是精神疲劳后的恢复剂。尤适合于过度疲劳、大量出汗、饮食睡眠无规律的中青年女性。神经症、慢性肠胃炎、失眠、甲状腺疾病多用之。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12克,黄芩5克,半夏5克,人参5克,大黄6克,龙骨5克,牡蛎5克,桂枝5克,茯苓5克,大枣6枚,生姜5克,铅丹(药房无售可不用)。

应用:本方是调神安神方。清代医家徐灵胎说:“此方能下肝胆之惊痰,以之治癫痫必效》”。本方证的特点是患者具有明显的精神症状,如动悸、幻觉、失眠、易于惊吓等。除癫痫外,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抑郁症、癔症、老所痴呆也可用。

半夏

半夏麻黄:主治咳喘而呕者。方如半夏麻黄丸、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越婢加麻黄汤。

如果患者有严重的口渴感,或者舌面干燥无津,虽然有呕吐,也不宜使用半夏。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20克,生姜24克,茯苓12克。

应用:以恶心呕吐为主诉的疾病,如神经性呕吐、肠粘连、幽门梗阻、十二指肠壅积症、妊娠呕吐、肿瘤化疗不良反应等。对于恶心呕吐水者,以及呕吐、心下悸、失眠多梦者,本方最为适宜。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半夏10~20克,茯苓20克,陈皮10克,甘草5克,枳实10克,竹茹10克,生姜10克,大枣12枚。

应用:以恶心呕吐、眩晕、心悸、失眠、易惊为特点的疾病,如内耳性眩晕症、偏头痛、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症、恐惧症、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临床对有强烈精神刺激诱因,见失眠多梦、且多噩梦者,本方最有效。如果面红、口苦者,可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四肢水肿,饮食无味,心悸烦闷,坐卧不安等,加酸枣仁、远志、五味子、地黄、人参,去竹茹,名十味温胆汤。

黄芪

黄芪与麻黄同用,治疗关节疼痛。

“尊荣人”就是肌肉松软无力,比较适用黄芪的体质。其外观特征: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黯,都缺乏光泽。肌肉松软,水肿貌,目无精彩。腹壁软弱无力。舌质淡胖,苔润。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稀溏,不成形,或先干后溏。这种患者,著者称之“黄芪体质”。

作为成人黄芪证的鉴别关键,在于腹证。其腹部松软,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肚脐深陷,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可称之为“黄芪肚”。

现代应用黄芪可以根据张仲景的用药经验适当变化。如用于治疗水肿,量可达60~100克;治疗半身不遂,骨质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克;用于上消化道溃疡,可用15~30克。

白术

使用白术不论形体胖瘦,患者多呈黄肿貌,肌肉松软,容易水肿,特别是早晨尤为明显,如眼睑水肿。另外,必见舌体胖大而淡,或有齿痕,或舌面白苔,或舌面水滑。

与白术相似的有苍术,主治与白术大致相同。但苍术对消除腹胀肿满、关节肿痛、舌苔厚腻者效果较白术为佳。如后世平胃散一方,就用苍术与厚朴同用,治疗腹胀苔白腻,心下有水声。

《药征》:“白术主利水也。故能治小便自利、不利,旁治身烦疼、痰饮、失精、眩冒、下利、喜唾。”

茯苓

茯苓杏仁甘草汤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凡胸胁满、短气者,多伴有小便不利、目眩等。

理中丸条下有“悸者,加茯苓二两。”黄芪建中汤条下有“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

使用茯苓可不问形体胖瘦,但须察舌。其人舌体多胖大,边有齿痕,舌面较湿润,著者

称之为“茯苓舌”,胖人舌体大,固然多茯苓证,瘦人见舌体胖大者,茯苓证更多见。其舌有齿痕,舌体胖大伴有水肿、腹泻者多为五苓散证、苓桂术甘汤证;舌体瘦小而有齿痕,伴有腹胀、失眠、咽喉异物感者,多为半夏厚朴汤证。

仲景使用茯苓多入复方。配半夏治眩悸,配白术治疗口渴,配猪苓、泽泻治疗小便不利,配桂枝甘草治脐下悸。

仲景使用茯苓汤剂量较大,尤其是用于悸、口渴吐水以及四肢肿等,而用于散剂,则用量甚小。

白术重在治渴,茯苓重在治悸,故前人称白术能健脾生津,而茯苓能安神利水。

泽泻

《神农本草经》谓泽泻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

滑石

滑石主治小便不利而赤者。《圣济总录》以单味滑石治热淋,小便赤涩热痛;《产乳集验方》以单味滑石治小便不通。近代名医张锡纯说:“因热小便不利者,滑石最为要药”,其常用滑石与生山药煎汤,治发热、泄泻以致小便不利黄短者。(《医学衷中参西录》)六一散:

滑石18克,甘草3克。《伤寒标本》

本方是通淋利尿方。本人治疗急性泌尿道感染,多用六一散加栀子、连翘、黄柏,能较快消除尿路刺激症状。

《药征》:“滑石主治小便不利也,旁治渴也。余尝治淋家,痛不可忍而渴者,用滑石矾石散,其痛立息。屡试屡效,不可不知也。”

防己

防己主治下肢水肿。其肿多为按之如泥,并可伴有腰痛腰重、膝关节疼痛或活动不利、身体困重乃至腹满、喘促等。水肿如为一身悉肿,则多为麻黄证,方如越婢汤或麻黄加术汤证;如独足肿,多有足屈伸不利,为芍药证,方如芍药甘草汤。两下肢水肿,则多为防己证,方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等。

近来发现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有导致肾功能衰竭的可能。

《药征》:“防己主治水也。防己有汉木二种,余家用所谓汉防己也。”

葛根

葛根黄连黄芩汤葛根的量最大,达半斤。

葛根主治项背强痛、下利而渴者。著者临床观察,葛根证多见于体型较胖,面色黄黯、四肢肌肉松软而项背肌肉厚实拘紧的患者。如体型瘦长,肤色柔白、胸背扁平者,则应慎用。治疗下利,下利的程度越重,葛根的用量越大,所以葛根证的识别必须看下利的有无。

葛根治渴。《太平圣惠方》单用葛根捣汁饮服,治疗消渴烦躁,皮肤干燥。《古今医统》用葛根配天花粉等治疗消渴肾渴,日饮石水者。《普济方》单用葛根煮散频服,治小儿热退不止。

本人经验方:

葛根30克,黄芪30克,川芎12克,桂枝10克,赤芍20克,生姜3片,红枣12枚。

应用:本方多用于中老年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其证多见头痛头晕,舌质紫黯,下肢水肿,肌肉松软者。不少糖尿病患者、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腰椎病、突发性耳聋耳鸣、视网膜动脉阻塞、血管神经性头痛等患者也有使用本方的机会。如伴有头昏、思睡可加麻黄、石菖蒲。

栝楼根

栝楼根主治渴者。

其渴感明显而且难愈,喝水不解渴,而且食欲好,大便多干结。患者肌肉较紧,甚或拘

紧疼痛,或生疮疖痈疽。其舌面必干燥。

栝楼证是苦渴,即口干舌燥呈慢性化,日饮水渴不解。后世用栝楼根多用于糖尿病以及外科的痈疽疔疮。

栝楼桂枝汤:

栝楼根6克,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

应用:本方可用于痤疮、毛囊炎以及糖尿病引起的皮肤感染等,但原方栝楼根的用量应加大。

《药征续编》:“栝楼根主治渴。凡渴有二证;烦渴者,石膏主之。但渴者,栝楼根主之。”黄连

黄连,最大量方(4两):黄连阿胶汤。

黄连主治心中烦,兼治心下痞、下利。

作为黄连证的客观指征,舌象与脉象十分重要。舌质坚老,舌色红或黯红、舌苔黄腻而厚。所为坚老,为其质地苍老坚敛,舌边无光泽。著者称为“黄连舌”。黄连脉多滑数或数促,如脉迟身凉者,黄连应慎用。

仲景使用黄连有两个剂量段,大剂量除烦(4两),小剂量除痞(1两)。

泻心汤:

黄连3克,黄芩3克,大黄6克。

应用:本方是经典的止血剂、抗炎剂、解毒剂、健脑剂以及通补性的保健剂。

黄连解毒汤:

黄连6克,黄芩12克,黄柏10克,栀子10克。

应用:本方的应用以烦热、心下痞、吐血衄血及热甚发斑出血者为指征。

黄连阿胶汤:

黄连12克,黄芩6克,阿胶9克,芍药6克,鸡子黄2枚。

应用:本方用于心烦不得眠,心下痞、腹痛、舌红,或下利便脓血者。以下利便脓血为特征的痢疾便血、伤寒肠穿孔出血、出血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及以出血过多为特征的月经过多等,均可出现本方证。

《药征》:“黄连主治心中烦悸也。旁治心下痞、吐下、腹中痛。张仲景用焉,而治心下痞。呕吐下利之证也,是性之所枝而岐也。故无心烦之状者,试之无效。加心烦者,其应如响。”

黄芩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食入口即吐”者。

黄芩主治烦热而出血者,兼治热利、热痞、热痹等。

李时珍20岁时患咳嗽,“骨蒸发热,身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许,暑月烦渴,寝食俱废”,后其父亲嘱用黄芩一两,水二盅煎一盅,顿服,次日身热尽退而痰嗽皆愈。黄芩证的烦热为手足心烦热、胸中闷热为明显。

黄芩本是止血良药。张仲景用黄芩、黄连、大黄治疗“吐血衄血”,后世则用单味黄芩治疗出血。《伤寒总病论》黄芩汤,治鼻衄、吐血、下血,及妇人下血不止。《瑞竹堂经验方》芩心丸治妇人49岁以后,天癸却行,或过多不止。黄芩所主的出血,除有烦热外,尚多血块。著者经验,黄芩所主的出血,有吐血、衄血、崩漏、便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外伤导致的颅内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适用面较宽。不过,其血色多暗红,质黏稠或有血块,应是黄芩证的特点。

黄芩所治的下利,以热利为主。许多急慢性的肠道感染及消化道炎症多见此证。对此,黄芩是首选之药。

著者经验,凡适用于黄芩者,其人必肌肉坚紧,面红唇深红,舌质坚老,脉象滑数。如女必见月经色黯红黏稠,并有血块,可以鉴别。

黄芩汤:

黄芩9克,芍药6克,甘草6克,大枣12枚。

应用:腹痛、大便黏液脓血为特征的疾病,如痢疾、溃结、直肠炎等。也可用于治疗痛经而伴有月经量多、色黯红而有血块者。腹痛如绞,舌质红者,最为有效。但黄芩、芍药的用量亦大,黄芩可达20克,芍药可达30克以上。

栀子

栀子主治烦热而胸中窒者,兼治黄疸、腹痛、咽喉疼痛、衄血血淋、目赤。

“心中懊恼”一词,各家的解释都不如仲景的原话“烦热、胸中窒”明了。烦热,即心烦不安,卧起不宁,往往伴有睡眠障碍。

《伤寒论诠释》记载,有一董姓妇女,心烦懊恼,昼轻夜重,夜间常欲跑到野外空旷之处,方觉舒适,并有脘腹胀,如有物阻塞感,用栀子、厚朴、枳实煎汤服后而愈。所以烦热、胸中窒以及心中懊恼等症状均为一种自觉症状,相当于胸闷、焦虑、强迫、失眠等。与此相伴的症状为身体的热感出汗等,舌红,舌苔黏腻较厚。

山栀子治疗鼻衄尤为擅长。

厚朴

大剂量厚朴主治腹胀满。

清代沈金鳌有香朴丸一方,用厚朴四钱,附子二钱,木香一钱,研末为丸,主治老人脾胃虚寒,气滞腹胀,食欲不振而恶寒者。

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介绍,他年轻时每午后3:00~7:00腹胀,后单独嚼服厚朴2克后,两天即消失。

现代名医岳美中先生治疗1例顽固性腹胀,自诉心下胀满,日夜有不适感,投《伤寒论》厚朴生姜甘草人参汤原方,厚朴用12克,二诊而愈。《岳美中医案》

厚朴是可以治疗咳喘的,正如元代名医王好古所说:厚朴“主肺气胀满,膨而喘咳。”治疗咳喘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厚朴麻黄汤,也必用厚朴。特别是咳喘兼有腹满便秘、舌苔厚、脉实而滑等症状者,效果尤为明显。

总之,厚朴是消胀除满药。明代《本草汇言》说得很全面:一切饮食停滞,气壅暴胀,与夫冷气、逆气,积年冷气入腹,肠鸣,虚吼,痰饮吐沫,胃冷呕逆,腹痛泄泻,及脾胃壮实之人偶感风寒,气实人误服参芪致成喘胀,诚为要药。“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24克,生姜24克,半夏24克,甘草6克,人参3克。

应用:适用于经过反复吐利以后的腹胀满。如慢性肠炎、慢性胃炎、中毒性肠麻痹、小儿消化不良等。

厚朴麻黄汤

厚朴15克,半夏10克,麻黄12克,干姜6克,细辛6克,五味子10克,石膏30克,杏仁10克,小麦20克。

应用:本方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花粉症等,其人多见咳喘胸满、倚息不得卧、喉中唏嘘有声,腹胀、脉浮者。患者一般体质较好,舌苔较厚。

半夏厚朴汤

厚朴9克,半夏20克,茯苓12克,苏叶6克,生姜15克。

枳实

枳实与厚朴均能治胸腹满,但厚朴除胀满,枳实除坚满;厚朴除满而不治痛,枳实除满且治痛。

仲景所用枳实,即今之枳壳。按照目前的习惯用法,大便秘结者用枳实,腹胀者用枳壳。石膏

明代名医缪希雍治疗温病的处方大半出入于白虎汤、竹叶石膏汤之间。其中的生石膏的用量常在30克左右。重者一次量达100克。甚至有一昼夜连服近500克的。在血液病出现汗出、口渴脉洪大时,可以考虑使用白虎汤加水牛角、生地等。白虎加苍术汤可用于恶热自汗、大渴而小便不利者,某些风湿热、糖尿病、皮肤病可用之。

知母

知母主治汗出而烦。

酸枣仁汤:

酸枣仁30克,川芎6克,茯苓6克,知母6克,甘草3克。

应用:本方是安神方,适用于神情恍惚、多疑多虑,睡眠不安者。对于神经症、更年期综合症、血管神经性头痛、失眠等见舌苔不厚腻者可用。本人临床常与温胆汤合用治疗上述病症。

龙骨

龙骨牡蛎主治惊悸。

龙骨牡蛎桂枝甘草:主治胸腹动悸而惊、脉芤动而唇舌黯淡者。

惊,为惊恐不安,常表现为多梦易醒,且常常有恐怖的噩梦,醒来则大汗淋漓;或恶闻人声,稍有响动则心脏狂跳不宁;或遇事恐惧,面红紧张,胸闷如窒,满身冷汗。悸,为内脏或肌肉的跳动感。其中脐腹部的搏动感,是龙骨证的特点。

作为客观指征的脉芤动,为脉浮大而中空,轻按即得,重按则无。一些大出血、大汗出或大惊大恐后,可见此脉象,一些体形羸瘦的患者也可见此脉象。著者称之为“龙骨脉”。

根据吉益东洞的经验,脐下动悸是龙骨证的特征。《药征》说龙骨“主治脐下动也,旁治烦惊失精。”

牡蛎

龙骨多用于脐下动悸,而牡蛎则多用于胸胁硬满而动悸。

《药征》:“牡蛎主治胸腹之动也。旁治惊狂、烦躁。牡蛎、黄连、龙骨,同治烦躁,而各有所主治也。膻中,黄连所主也。脐下,龙骨所主也。而部位不定,胸腹烦躁者,牡蛎所主也。”

人参

根据古典应用人参的经验,使用人参的客观指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是脉象,由大变小,由浮转沉,由弦滑洪大转为微弱;第二是体型,逐渐消瘦,古人所谓的虚羸,就是对身体极度消瘦的一种描述。消瘦之人,其上腹部才变得扁平而硬。所谓“心下痞硬”。第三是舌面。舌面多干燥,患者有渴感。根据著者经验,其舌苔多见光剥,舌体多瘦小而红嫩。再就是面色,面色萎黄或苍白,并无光泽,即为枯瘦。

白虎加人参汤:

人参9克,石膏48克,知母18克,甘草6克,粳米15克。

应用:适用于烦渴、恶热而舌面干燥者。现代临床多用于糖尿病的治疗,对舌面干燥,大便干结如栗者,本方可加芍药30克、石斛30克。

《药征》:“人参主治心下痞坚、痞硬、支结也。旁治不食呕吐、喜唾、心痛、腹痛、烦悸。”

阿胶

阿胶主治血证。

阿胶主的出血,又以便血、子宫出血、尿血为主。便血多配黄连、黄芩,用量宜大;治子宫出血多配当归、地黄;治尿血多配滑石、猪苓,用量不宜过大;如咳血、虚羸,多配人

参、麦冬、甘草、地黄。总之,仲景使用阿胶,必见血证。

地黄

地黄黄芩:主治便血、子宫出血以及四肢烦疼。方如三物黄芩汤、黄土汤。

干地黄主治血证。

仲景用地黄,以治疗妇人的子宫出血为多,但后世则广泛用于各种出血。其出血量较大,而且色鲜红。其人必羸瘦、皮肤干枯憔悴而少光泽,舌质红。

地黄通大便。《名医别录》说干地黄“利大小肠”,后世增液汤也用生地黄。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生地黄30~60克,水牛角30~120克,赤芍10~20克,牡丹皮6~12克。

应用:本方虽仲景方,但为唐代经验方,也属经方范畴。本方是传统的止血方。主治吐血、衄血、便血、皮下出血、舌质红绛者。临床多用于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以及多种急性传染病。方中生地黄量需大,本方常用至60克。水牛角需先煎。

《本经疏证》:“地黄之用,不在能通而在能养,盖经脉筋络干则收引,润则弛长,是养之即所以续之,本经疗跌折绝筋,仲景治脉结代,胥是意也。”

当归

当归主治妇人腹痛。

温经汤:当归6克,吴茱萸9克,川芎6克,人参6克,麦冬20克,炙甘草6克,桂枝6克,半夏9克,白芍6克,牡丹皮6克,生姜6克,阿胶6克。

温经汤有比较明显的外观特征,即羸瘦,肌肉松弛,腹壁薄而无力。口唇干燥而不红润,皮肤干枯发黄发黯,缺乏光泽,或潮红,或黄褐斑。有些患者的手掌脚掌出现裂口,疼痛或发热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温经汤可作用于下丘脑,促进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具有调节性激素、改善子宫及周围组织的生理效应,促进新陈代谢等药理作用。可以看作是天然的雌激素。

桔梗

桔梗主治咽痛、咽干或咳者。另外桔梗不可大量使用,过量会引起恶心或呕吐。从配伍上看,桔梗汤中甘草桔梗的用量比例为2:1,推测甘草大于桔梗可能有缓和桔梗对咽喉及消化道黏膜的刺激。排脓汤中桔梗与甘草之比虽为3:2,但方中配伍的生姜大枣,同样可缓和桔梗的刺激。

排脓散:

桔梗2克,芍药5克,枳实30克。

应用: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痰粘难咯、胸闷、胸痛者。原书所载剂量配比似乎桔梗、芍药量较小,本人常以桔梗1、芍药2、枳实2的比例打粉,用开水泡服或米粥调服,每次6~10克,每日3次,有平喘祛痰的效果。

葶苈子

葶苈子主治咳喘而胸腹满、鼻塞清涕出、一身面目浮肿者。

麻黄亦治咳喘而水肿,但无胸腹胀满,大黄厚朴能治胸腹胀满,但不能治一身面目水肿,既治咳喘又治胸腹胀满,还治面目水肿者,非葶苈子不可。《千金翼方》说葶苈子治“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另外,云南的来春茂老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也喜用桂枝汤加葶苈子和蝉蜕,提示葶苈子证可能与过敏性疾病有关。

水蛭

水蛭主治少腹硬满、发狂或善忘、小便自利者。

水蛭证和桃仁证虽多属瘀血证,但两者也有区别。桃仁主治肌肤甲错,而肌肤甲错为瘀血所必见,则桃仁所治的范围较广;而水蛭证有发狂善忘的精神症状,则其瘀血的程度较桃

仁证为严重,故临床一般在使用桃仁、红花等药物无效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水蛭。其人不仅羸瘦、肌肤甲错,而且两目黯黑,面色紫红,舌质坚老而紫红。

抵当汤去虻虫:

水蛭10克,桃仁12克,大黄10克。

应用:精神神经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跌打损伤。上海颜德馨老中医经验,用生水蛭粉吞服,其用量少则每日1克,多则每日6克,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患者尿蛋白长期不消。近年来国内用水蛭用于肾脏病的治疗,大多采用水蛭粉单独内服或配合其他温阳利水中药汤剂,临床观察对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尿毒症,在消除蛋白尿、提高存活率方面有一定效果。

《药征》:“水蛭主治血证也。其法有三焉。一曰少腹硬满、而小便不利者,此为有血;而不利者,为无血也。二曰病人不腹满而言腹满。三曰病人喜妄,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此为有血也。法仲景氏诊血证之法,不外于兹矣。”


标签: 张仲景 伤寒论

相关文章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

发表
高兴 支持 激动 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