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经典,大道至简,易医精诚。 本站纯属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使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 注册 | 登录
位置: 首页 > 中医基础 > 理论 > 正文

医之神良《用药机要》

小编 在线: 时间: 2024-08-01

中医望闻问切•面诊(图1)

《用药机要》

医之神良,识病而已;病之机要,虚实而已。虚甚者必寒,实甚者必热,然常病易晓,变病难知。形衰神惫色夭,脉空而知其虚;形盛神鼓色泽,脉强而知其实,不待智者决也。至实有羸状,误补益疾;大虚有盛候,反泻含冤。阳狂与阴燥不同,蚊迹与发癍有别,自非洞烛玄微者,未易辨也。

居养有贵贱,年齿有老少,禀赋有厚薄;受病有久新,脏腑有阴阳,情性有通滞;运气有盛衰,时令有寒暄,风气有南北;六气之外客不齐,七情之内伤匪一,不能随百病而为变通,乃欲执一药而理众病,何可得也?故曰用古方治今病,譬犹拆旧料改新房,不再经匠氏之手,其可用乎?明于此者,始可与言医也矣。

药有君臣佐使,陶弘景以上品之药为君,及考 《内经》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中下三品之谓也。张元素曰:为君者最多,为臣者次之,佐使又次之。由是而知陶为边见[1]。

药有七情: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相畏相反同用者,霸道也;相须相使同用者,王道也。有经有权,因时势而斟酌也。

药有五味:苦者入心,直行而泄;辛者入肺,横行而散;酸者入肝,束而收敛;咸者入肾,止而软坚;甘者入脾,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可上、可下、可内、可外,土味居中而能兼五行也。淡之一味,五脏无归,专入太阳而利小便。

药有四气:温者应春生之气而主发育,热者应夏长之气而主畅遂,凉者应秋收之气而主清肃,寒者应冬藏之气而主杀伐。故虚弱之人,不足之症,当以生长为先。壮实之人,有余之邪,当以肃杀为要。两者易而为治,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叔季之世,人民虚薄,受补者常多,受克者常少。故补中、还少,日就增多;承气、抵当,日渐减少。奈何?夫人之病十有九虚,医师之药百无一补,犹且矜独得之妙,夭枉者比比,终不悔悟,良可悲夫!

温暖之药,象类阳明君子,苟有过则人皆见之;寒凉之药,象类阴柔小人,国祚已移,人犹莫觉其非。

凡用滋补药,病不增即是减,内已受补故也;用克伐药,病不减即是增,内已受伐故也。

七方者:大、小、缓、急、奇、偶、复。

大方之说有三:有药力雄猛之大;有品味数多之大;有分两数多之大。此治下焦,疗大病之法也。

小方之说有三:有病势轻浅,不必雄猛之小;有病在上焦,宜分两轻微之小;有病无兼症,宜君一臣二之小。

缓方之说有六:有甘以缓之之缓,有缓则治本之缓,有丸以缓之之缓,有品味众多之缓,有无毒治病之缓,有气味俱薄之缓。

急方之说有五:有急症须急治之急,有汤液荡涤之急,有毒药之急,有气味厚之急,有急则治标之急。

奇方之说有二:有独用一物之奇,有一、三、五、七、九之奇。奇方宜下不宜汗。

偶方之说有三:有两味配合之偶,有二方合用之偶,有二、四、六、八、十之偶。偶方宜汗不宜下。(桂枝汗药,反以五味成奇。承气下药,反以四味成偶。岂临时制宜,当别有法乎?)

复方之说有三:有二三方及数方相合之复,有本方之外复加他药之复,有分两均齐之复。(王太仆以偶为复,今七方有偶又有复。岂非偶乃二方相合,复乃数方相合乎?)

十剂者: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

宣剂,宣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属。壅者,塞也;宣者,布也,散也。郁塞之病,不升不降,必宣布敷散之。如气郁有余,则香附、抚芎以开之,不足则补中益气以运之。火郁微则山栀、青黛以散之,甚则升阳解肌以发之。湿郁微则苍术、白芷以燥之,甚则风药以胜之。痰郁微则南星、橘皮以化之,甚则瓜蒂、藜芦以涌之。血郁微则桃仁、红花以行之,甚则或吐或下以逐之。食郁微则山楂、神曲以消之,甚则上涌下泄以去之,皆宣剂也。

通剂,通可去滞,通草、防己之属。滞者,留滞也。湿热留于气分而痛痹、癃闭,宜淡味下降,通利小便而泄气中之滞,通草是也。湿热留于血分而痛痹、癃闭,宜苦寒下引,通其前后而泄血中之滞,防己是也。

补剂,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形不足者,补之以气,人参是也。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羊肉是也。

泄剂,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闭字作实字看,泄字作泻字看。实者泻之,葶苈泻气实而利小便,大黄泻血[2]实而通大便。

轻剂,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表闭者,风寒伤营,腠理闭密而为发热头痛,宜麻黄轻扬之剂发其汗,而表自解。里闭者,火热抑郁,皮肤干闭而为烦热昏瞀,宜葛根轻扬之剂,解其肌而火自散。上闭有二:一则外寒内热,上焦气闭,发为咽痛,宜辛凉以扬散之;一则饮食寒冷,抑遏阳气在下,发为痞满,宜扬其清而抑其浊。下实亦有二:阳气陷下,里急后重,至圊不能便,但升其阳而大便自顺,所谓下者举之也。燥热伤肺金,金气[插图]郁,窍闭于上,而膀胱闭于下,为小便不利,以升麻之类探而吐之,上窍通则小便自利,所谓病在下取之上也。

重剂,重可去怯,磁石、铁粉之属。重剂凡四:有惊则气乱魂飞者,有怒则气上发狂者,并铁粉、雄黄以平其肝。有神不守舍而健忘不宁者,宜朱砂、紫石英以镇其心。有恐则气下而如人将捕者,宜磁石、沉香以安其肾。

滑剂,滑可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着者,有形之邪留着于经络脏腑,如屎溺、浊带、痰涎、胞胎、痈肿之类,宜滑药以去其留滞之物。此与通以去滞略相类而实不同。通草、防己淡渗,去湿热无形之邪;葵子、榆皮甘滑,去湿热有形之邪。故彼曰滞,此曰着也。

涩剂,涩可去脱,牡蛎、龙骨之属。脱者,气脱、血脱、精脱、神脱也。脱则散而不收,用酸涩温平以敛其耗散。夫汗出、便泄、遗溺皆气脱也;肠风、崩下、血厥皆血脱也;流精、骨痿,精脱也。牡蛎、龙骨、五味子、五倍子、诃子、粟壳、棕灰、石脂皆涩药也。如气脱,兼参、芪;血脱,兼归、地;精脱,兼龟、鹿。至夫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此神脱也,去死不远,无药可治。

燥剂,燥可去湿,桑皮、赤小豆之属。外感之湿,由于水岚雨露;内伤之湿,由于酒茶蔬果。夫风药可以胜湿,淡药可以渗湿,不独桑皮、赤豆也。

湿剂,湿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湿字作润字看。枯者,燥也,血液枯而成燥。上燥则渴,下燥则结,筋燥则挛,皮燥则揭,肉燥则裂,骨燥则枯。养血则当归、地黄,生津则门冬、五味,益精则苁蓉、枸杞,不独石英为润剂也。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木郁折之。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又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反治者,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用。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又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以衰之也。

王太仆曰:粗工褊浅,学未精深,以热攻寒,以寒疗热,治热未已而冷疾已生,攻寒日深而热病更起,热起而中寒尚在,寒生而外热不除,欲攻寒则惧热不前,欲疗热则思寒又止。岂知脏腑之源,有寒热温凉之主哉。

《内经》曰: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味厚为阴,薄者为阴中之阳;气厚为阳,薄者为阳中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元素曰:附子气厚,为阳中之阳;大黄味厚,为阴中之阴。茯苓气薄,为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入太阳,不离阳之体也;麻黄味薄,为阴中之阳,所以发汗,入手太阴,不离阴之体也。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以酸泻之(芍药),实则泻子(甘草)。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虚则补母(地黄)。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以甘泻之(参、芪),实则泻子(甘草)。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以咸补之(泽泻),虚则补母(生姜)。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以苦泻之(黄连),实则泻子(桑皮)。

脾欲缓,急入甘以缓之(甘草),以甘补之(人参),虚则补母(炒盐)。

肺苦气,急入苦以泻之(诃子),以辛泻之(桑皮),实则泻子(泽泻)。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以酸补之(五味),虚则补母(五味)。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知柏),以咸泻之(泽泻),实则泻子(芍药)。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以苦补之(黄柏),虚则补母(五味)。

夫甘缓、酸收、苦燥、辛散、咸软、淡渗,五味之本性,一定而不变者也。

或补或泻,则因五脏四时而迭相施用者也。温、凉、寒、热,四气之本性也。其余五脏补泻,亦迭相施用也。此特洁古因《素问》饮食补泻之义,举数药以为例耳。学者宜因其意,而充广变通之。

元素曰:五脏更相平也。一脏不平,所胜平之。

春宜辛温,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夏宜辛热,生姜、香薷之类,以顺夏浮之气;长夏宜甘苦辛温,人参、白术、苍术、黄檗之类,以顺化成之气;秋宜酸凉,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冬宜苦寒,黄芩[3]、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

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长夏省甘增咸以养肾气,此防其太过也。

王好古曰:四时总以芍药为脾剂,苍术为胃剂,柴胡为肝剂,十一经皆取决于少阳,为发生之始故也。

补气用参、芪,气主煦之也;补血须归、地,血主濡之也。然久病积虚,虽阴血衰涸,但以参、芪、术[4]、草为主者,经所谓无阳则阴无以生也。是以气药有生血之功,血药无益气之理。夫气药甘温,法天地春生之令,而发育万物,况阳气充则脾土受培转输健运,由是食入于胃,变化精微,不特洒陈于六腑而气至,抑且和调于五脏而血生,故曰气药有生血之功也。血药凉润,法天地秋肃之令,而凋落万物,且黏滞滋润之性,在上则泥膈而减食,在下则滑肠而易泄,故曰血药无益气之理也。每见俗医,疗虚热之症,往往以四物汤,或同知、檗、芩、连而投之,脾土受伤,上呕下泄,至死不悟,幽潜沉冤,嗟何及矣?

药有宜陈者,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狼毒之类;药有宜新者,人参、白术、当归、泽泻之类,苟不拣选,何效之有?诗云:老医迷旧病,朽药误新方,其谓是乎。

丸、散、汤、液,当顾名思义。汤者荡也,荡涤其邪锋。丸者缓也,缓养其正气。散者散也,解散其结塞。

下焦丸药宜大而坚;中焦次之;上焦宜小而松。如蒸饭面糊为丸,取其迟化;蒸饼稀糊,取其易化;滴水则尤为易化;炼蜜取其迟化;蜡丸取其难化。

制药贵得中,不及则无功,太过则损性。

煅则通红,炮则烟起,炒则黄而不焦,烘则燥而不黄。

酒制升提,盐制润下,姜取温散,醋取收敛。便制减其温,蜜制润其燥,壁土取其归中,麦麸资其谷气;酥炙者易脆,去瓤者宽中,抽心者除烦。

病在上焦者,先食而后药;病在下焦者,先药而后食。病在上者,不厌频而少;病在下者,不嫌顿而多。少服则滋荣于上,多服则峻补于下。

煎药用水,各有其宜。中虚者,当用春雨水,取其发生;火旺者,宜用冰雪水,取其阴寒气凝;血滞痰阻便闭者,宜急流水,取其行而不滞;失血遗精溺多肠泄者,宜井华水,取其止而不流;吐逆喘嗽胀满,宜东流水,取其顺下;阴不升阳不降者,宜甘澜水,取其调和。

煎药忌铜铁器,宜用银瓦器,令小心者看守,器须洁净,水须新汲。补药须封固,慢火久煎。利药须露顶,急火速就。热药宜冷服,冷药宜热服。上焦药,徐徐服;下焦药,急急服。

凡服膏子药,噙在口中,细细咽下,所谓病在上者,服药不厌频而少之意也。若汤调顿服,即非古人设膏子之意矣,何不随煎随服,乃用陈久之膏耶。

凡炼蜜,每斤加水四两,待熟掠去沫尽,炼至滴水不散为度,则经久不坏。

药滓再煎,殊非古法,味有厚薄,气有重轻。若取二煎,其厚且重者,尚有功力,其轻且薄者,已无余味,安在其君臣佐使之宜哉。

-————————

《引经报使》

手少阴心:黄连、细辛。

足少阴肾:独活、肉桂、知母、细辛。

手太阴肺: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足太阴脾:升麻、苍术、葛根、白芍药。

手厥阴心包络:柴胡、牡丹皮。

足厥阴肝:青皮、柴胡、川芎、吴茱萸。

手太阳小肠:藁本、黄檗。

足太阳膀胱:羌活。

手阳明大肠:白芷、升麻、石膏。

足阳明胃: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足[1]少阳胆:柴胡、青皮。

手[2]少阳三焦:连翘、柴胡;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3]。

-————————

标签:

相关文章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

发表
高兴 支持 激动 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