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经典,大道至简,易医精诚。 本站纯属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使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 注册 | 登录
位置: 首页 > 经方医案 > 名医医案 > 正文

朱良春/焦树德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医案

小编 在线: 时间: 2022-11-01

1.jpg

强直性脊柱炎至今病因不清,属疑难病,正气亏损,肝肾不足,气血虚弱是其内因;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是发病诱因。通过大量病例观察,几乎所有患者均有受寒或久居湿地史而诱发本病。焦树德教授“治痹三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十余例,疗效满意,现结合临床病例,浅谈体会如下。

提示:医案仅供参考学习,方药中部分有毒且需对症请勿自行套方使用。


临床上主要分为三大类型。

①风寒湿痹型:主要表现为腰膝冷痛,痛无定处,腰背僵硬,活动受限,恶寒肢冷,遇冷加重,得热则轻,大便稀,舌淡苔薄白,脉弦。

②湿热郁滞型:腰髋部疼痛剧烈,难以仰卧坐立,伴膝关节肿痛,发热,体温多为37~38℃,血沉增快,高达120mm/h,如口干多汗,小便赤,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③肝肾亏损型:腰背僵直活动不利,晨起尤甚,伴有少气乏力,腰膝酸软无力,便干或溏,舌红少者,脉沉细。

根据以上病因病机创立了1号尪痹汤和2号尪痹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效果甚佳。

1号尪痹汤:

桑寄生15g,独活9g,当归15g,川芎10g,桂枝9g,青风藤15g,络石藤15g,千年健15g,老鹤草15g,生黄芪15g,全蝎5g,地龙6g,延胡索9g,葛根15g,炒白芍15g,狗脊15g,续断15g,补骨脂12g,威灵仙12g,秦艽10g,党参15g,炒白术15g,炒白芥子6g,生甘草6g。

水煎两遍,滤药液约400mL,早晚饭后分服。该方主要作用为补肝肾,养气血,祛风散寒,通络止痛,适用于风寒湿痹型和肝肾亏损型。

2号尪痹汤:

金银花15g,蒲公英15g,黄柏9g,牡丹皮10g,青蒿15g,知母10g,桑枝15g,连翘15g,当归12g,炒白芍15g,葛根12g,老鹤草15g,络石藤15g,延胡索9g,威灵仙12g,秦艽10g,狗脊15g,续断15g,土茯苓15g,黄芪20g,党参15g,炒白术15g,苍术15g,甘草6g。

水煎分服。如果患者出现发热、血沉快,加羚羊角粉1g(冲服),效果更佳。该方具有清热解毒、祛风胜湿、扶正祛邪、通络止痛之功效,适用于湿热郁滞型。

骨伤科名家曹贻训医案医案一:

男18岁于2000年5月31日来诊。

病史:患强直性脊柱炎3个月余,曾在省级医院住院1个月治疗不见好转,仍腰骶部疼痛,腰活动受限,并有低热,家属慕名求医。

诊查:视其青年,痛苦面容,行走跛行,有明显受凉史,左髋部和腰部活动受限,晨僵明显,“4”字试验阳性,体温37.5℃,血象偏高,血沉120mm/h。CT示:两侧骶骼关节模糊不清,间隙变窄。HLA-B27阳性。舌红苔腻,脉濡数。

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湿热郁滞型)。

治疗:清热解毒,祛风胜湿,扶正祛邪,通络止痛。

处方:2号痹汤加羚羊角粉1g(冲服),7剂,日一剂,水煎分服。

复诊:2000年6月8日复诊,服药7剂,效果很好,体温下降至36.8℃,腰髋部疼痛减轻,饮食、二便正常,舌苔腻转为白厚。再按上方继服10剂观察。

三诊:于6月19日来诊,患者曰:病情好多了,周身轻快,感到有力了,走路髋关节不痛,腰部活动功能好转,饮食、二便正常。上方去羚羊角粉,再服15剂。

四诊:患者于7月5日复诊,检查腰髋部活动正常,体温36.6℃,血沉下降至15mm/h,已能上学读书。为预防复发,又按原方配成水丸,每次5g,每日3次,连服两个月。

经1年多随访未再复发。

按:本病多为外邪入侵,日久郁而化热,所以应清热解毒,祛除虚热。患者发热一般是虚热,所以绝不能重用苦寒之品,过伐则伤正气。该方剂既不伤正气,又能除虚热,多年来用于临床效果满意。


骨伤科名家曹贻训医案医案二:

男,16岁,临邑县人,2000年5月15日初诊。

病史:患者于2个月前受凉而发病,主要表现为两侧髋部疼痛,夜间加重,不发热,走路困难,在当地治疗不见效果,来求医。

诊查:体温36.5℃,腰部活动受限,望其行走跛行痛,“4”字试验阳性,HLA-B27阳性。CT示双侧骶髂关节模糊不清。

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风寒湿痹型)。

治法:补肝肾,养气血,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处方:1号尪痹汤15剂,水煎两遍取药液400mL,早晚饭后分服200mL。

复诊:同年6月2日来诊,问其病情如何,自述疼痛减轻,腰及两髋部活动好转,饮食、二便正常。效不更方,再按上方取药15剂。

三诊:服药30剂,效果明显,症状明显好转,亦无不良反应。再服15剂,以观后效。

四诊:临床检查,无阳性体征,腰部活动和走路正常无痛,为了巩固疗效,按上方配药丸内服2个月,病愈。




焦树德治强直性脊柱炎

焦树德教授行医6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实验室检查90%以上的患者HLA—B27阳性。X线拍片显示:骶髂关节融合。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焦树德教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鉴于以上病因病机及症候特点,焦树德教授运用壮督补肾、祛寒除湿、散风通络、壮骨活瘀法,制定了补肾强督治尪汤,加减治疗本病。


焦树德治强直性脊柱炎案例一

李某,男,14岁,西安市长安区人。2006年4月5日初诊:患者1月前曾有腹泻病史,后出现右髋部、腰骶部困痛,伴晨僵。每日下午2时体温升高,最高达38.4℃。不怕冷,夜间睡觉时喜将肢体置于被子外面,但时间稍长疼痛加重。曾在西安某医院查ESR120mm/h,风湿三项(-),HLA-B27(+)。骨盆平片示:骶髂关节边缘模糊,关节间隙加宽。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给予“美洛芬”等口服,症状未能缓解。现拒绝西药,要求中医治疗。现症见:双侧骶髂关节压痛(+),叩击痛(+),双侧“4”字征(+),骨盆分离、挤压试验(+),髋关节活动受限,双侧膝关节红肿疼痛,右侧较重。枕壁距正常。低热,大便干,舌质淡,苔薄黄,脉细数。

辨证:尪痹属肾虚标热证。

治法:补肾清热,祛湿通络。

方药:生地20g,桑寄生20g,桑枝30g,地骨皮12g,酒浸黄柏(另包)12g,知母12g,川续断15g,骨碎补15g,白芍15g,威灵仙12g,羌活9g,独活9g,忍冬藤30g,桂枝9g,红花9g,僵蚕12g,木瓜5g,土元9g,丹参20g,甘草20g,生薏苡仁30g,络石藤20g,银柴胡12g。

上方每日一剂,水煎服。至4月12日出院,患者自感关节困痛症状有所好转。午后低热症状减轻,发热最高37.5℃。晨僵消失。出院带药,继续坚持原方治疗。

5月13日二诊:疼痛明显好转,体温正常,午后潮热消失。但出现腹部发凉感、畏风,纳差。舌质淡,苔白,舌边尖红,脉浮。减少银柴胡、黄柏、地骨皮、知母用量,同时加用穿山甲、山萸肉等分研末,以活血补肾。

6月20日三诊:腹部发凉、畏风感消失。改为七厘散每日3g温黄酒送服,长期维持服用。

8月20日四诊:累计服药130余剂后,诸症消失。查体:ESR20mm/h,HLA-B27(+)。双侧骶髂关节压痛(-),叩击痛(-),双侧“4”字征(-),骨盆分离、挤压试验(-),髋关节活动正常,双侧膝关节红肿疼痛消失。

按:焦老对此类患者多用补肾清热汤治疗,但临床如何抓主证是我们在继承老中医经验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该患者主要表现为:低热,不怕冷,夜间喜将肢体置于被子外面,但时间长又感疼痛,苔黄,脉数。其中,夜间喜将肢体置于被子外面但时间长又感疼痛,是肾虚标热证区别于一般湿热证的鉴别要点。因患者体温较高,热证明显,故在此方基础上加地骨皮、银柴胡等清虚热。依次看来,如何平衡补肾与清虚热的关系甚为重要。该病应以肾虚受寒为本,从阳化热为标。因此,对清虚热药应用数、量,均应注意,且中病即止。


焦树德治强直性脊柱炎案例二

李某,男,19岁,与上一患者系亲兄弟。2006年5月13日初诊:诉双髋关节疼痛,腰部僵硬7年余。查:平腰畸形,腰椎活动受限,翻身困难,双侧骶髂关节叩击痛(+),双侧“4”字征(+),骨盆分离、挤压试验(+),髋关节活动受限明显。枕壁距23cm。辅助检查:ESR48mm/h,风湿三项(-),HLA-B27(+)。骨盆平片示:骶髂关节边缘毛糙、不规则,关节间隙增宽。腰椎X线片示:方形椎体,椎间隙关系尚正常。形体消瘦,畏寒肢冷,关节疼痛较剧,遇寒加重得热则舒。大便正常,舌质淡,苔白,脉弦。

辨证:尪痹属肾虚寒盛证。

治法:补肾强督,祛寒通络

方药:骨碎补20g,补骨脂20g,威灵仙20g,丹参30g,知母12g,酒浸黄柏10g,川牛膝10g,白花蛇舌草20g,乌蛇10g,生姜12g,土元10g,白芥子10g,肉桂10g,制附子(先煎)9g,甘草10g。

上方每日一剂,水煎服。

2006年6月20日二诊:关节疼痛减轻,舌苔转黄腻。减少肉桂用量,增加黄柏用量,同时加用七厘散。

2006年8月20日三诊:腰部疼痛消失,骶髂关节疼痛明显好转。舌苔白。续用上方内服。

2006年10月21日四诊:累计服药150余剂后,诸疼痛不适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改善。查体:ESR17mm/h。双侧骶髂关节叩击痛(-),双侧“4”字征(-),骨盆分离、挤压试验(-)。

按:焦老对此类患者多用补肾祛寒治尪汤治疗。该患者主症有:畏寒肢冷,关节疼痛较剧,遇寒加重得热则舒。舌质淡,苔白,脉弦。肾督虚寒证症状明显,故施以大队补肾强督之品,温补以祛寒邪。方中酒浸黄柏做反佐之用,以防长期服用温补药出现化热之征。

尪痹病位主要在督脉。“腰为肾之府”,“督之为病,脊强而属”,因此,强直性脊柱炎的本质是肾虚督空,外邪乘虚侵袭而致。焦老在治疗该病时,将补肾作为治病之本,同时根据兼症之不同加以辨证,随证而立法定方。上述二病例中,二者虽为亲兄弟,但一热一寒,证、法、方、药则迥然不同。前者证属尪痹之肾虚标热证,治当补肾清热,祛湿通络,方用补肾清热治尪汤。后者证属尪痹之肾虚寒盛证,治当补肾强督,祛寒通络,方用补肾祛寒治尪汤。但补肾思路始终贯彻其中。由于我们在辨证中抓住了主证,同时根据患者服药后的主诉、舌脉变化灵活加减化裁,真正体现了焦老“寓变通于成法之中”的理念,故取得了较好临床的疗效。


焦树德治强直性脊柱炎案例三(原岐黄中医论坛

男20岁。患者半年前自觉腰髋部及双膝关节疼痛,遇热则痛减,伴僵直不舒。曾于当地医院查血沉70mm/h。予以青霉素、链霉素和炎痛喜康片等治疗无效。近日来腰髋关节痛加重,坐时尤著,腰椎僵直感明显,前弯、侧弯、后仰活动受限,双下肢无力,不能下床活动,生活不能自理。遂收入院治疗。入院后查血沉45mm/h,类风湿因子(-)。腰骶椎

正侧位片示:两侧骶髂关节改变符合强直性脊柱炎。查体:腰椎旁压痛(+),腰背肌肉呈板状僵硬,双下肢肌肉萎缩,不能下地行走。舌质淡,舌苔白,脉细滑,诊断为直性脊柱炎。

辨证:四诊合参,知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寒邪深侵入肾,督阳不化,伤骨损筋,病属肾虚督寒。

治法:补肾祛强督壮阳,散风除湿,活瘀通络。

处方:骨碎补15g,桑寄生30g,川断15g,金毛狗脊30g,制附片10g,桂枝10g,威灵仙10g,牛膝15g,赤、白芍各15g,知母10g,伸筋草30g,独活10g,木瓜12g,红花12g,泽兰15g,鸡血藤10g,白僵蚕10g,炙穿山甲10g,茯苓20g。

服用上药30剂后,自觉腰髋疼痛较前减轻,腰椎板直、关节僵硬感均好转,双下肢自觉较前有力,并能下床推轮椅车行走数十步,应家属要求出院。回家后继续坚持服用以

上处方。

半年后复诊:服药后腰、髋、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僵直感显著好转,活动较前灵活,行走自如,能自行500多米,可自行登楼梯上四楼,精神好转,体力较前增加,生活

能自理,纳食增,两便调。舌苔薄白,脉沉弦细,尺脉沉细。以原方继服。

一年后再诊:患者述服药后髋关节疼痛消失,生活能自理,仅有轻微腰部酸痛,双膝关节略痛。行走自如,可长达10多公里。能骑自行车远行,能跑步百米以上。患者因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曾自行停服中药达两个月能上能以上,病情仍稳定。查舌苔略白,

脉沉略弦。嘱其继服中药以巩固疗效,

处方:补骨脂10g,杜仲15g,川断20g,鹿角胶9g(烊化),狗脊30g,淫羊藿10g,制附片10g,桂枝10g,赤芍15g,知母12g,红花10g,牛膝12g,泽兰12g,白僵蚕10g,炙穿山甲9g,透骨草30g,地鳖虫9g,生地20g,炒黄柏10g。

四诊:患者出已恢复农业劳动,行走一天都不觉累,腰膝关节未发生疼痛,时有腰部微酸略痛。方加自然铜9g(醋淬、先煎)、熟地20g、骨碎补18g,改川断为30g,改制附片为12g。以上方3剂共为细末,每服3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以巩固治疗。

(选自《焦树德临床医案》)




广州中医药大学强直性脊柱炎医案

男25岁,腰痛8年,伴颈背部僵硬2年余。

病史:腰痛8年,伴颈背部僵硬2年余,患者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曾于当地医院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间断服药治疗,症状时轻时重,2017年10月出现颈背部僵硬感,晨起为甚,患者未予重视。当地医院拍X线,抽血化验后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经小针刀治疗、物理疗法,症状有所改善,近期因劳动强度增大而加重。

家族史:无特殊

辅助检查:ESR:42mm/h,HLA-B27(阳性),类风湿因子(阴性),CRP:8mg/L

影像学检查:CT:骶髂关节面毛糙,局部骨密度影增高,右侧为显著。

特殊查体:腰椎棘旁压痛(+),腰背部肌肉呈板状僵硬,腰椎活动度(前屈:80°,后伸20°,侧屈20°)双下肢肌肉稍萎缩。

中医舌脉:舌质淡,舌苔白,脉细滑。

辨证、治则:四诊合参,该病为风寒湿乘虚而入,寒邪入里侵肾,督阳不化,伤骨损筋病属肾虚督寒;治以补肾驱寒强督壮阳,散风除湿,活血通络。

中医诊断:骨痹/竹节风(肾虚督寒型) 

西医诊断:强直性脊柱炎

方药:

一诊:骨碎补15g,桑寄生30g,制附片10g,桂枝10g,威灵仙10g,牛膝15g,杜仲15g,赤、白芍各15g,伸筋草30g,独活10g,木瓜12g,泽兰15g,鸡血藤10g,白僵蚕10g,甘草9g。

二诊:服用上药14剂后,患者诉腰痛较前明显减轻,腰部僵硬感好转,腰部活动受限减轻,走路步态较前有力。但仍存在腰骶部酸痛,偶伴双肘及跟腱部疼痛,劳作后加重。

补骨脂10g,杜仲15g,鹿角胶9g(烊化),狗脊30g,仙灵脾10g,知母15g,红花9g,牛膝15g,泽兰12g,白僵蚕10g,透骨草20g,生地15g,甘草9g。

三诊:服用上药14剂后,患者诉腰骶部酸痛较前明显减轻,腰椎活动度增加,肘部及跟腱疼痛减轻,双膝偶有疼痛,行走自如,精神较前好转,二便正常,脉沉弦细,以上方生地改熟地20g,加骨碎补12g,赤芍12g共14剂巩固,至今患者病情维持情况良好。《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




刘柏龄温肾通督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男22岁学生。

初诊:2011年3月12日。

主诉:腰背痛半年余。

病史:该患晨僵明显,下腰为著。症状时轻时重,腰部板硬,背冷恶寒,肢节酸楚重着,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经服治风湿药(骨刺消痛液、追风透骨丹)不效。

诊查:脊柱呈强直状,活动受限,腰背部广泛压痛,腰骶部为著。“4”字试验(+)。脉沉迟,舌质淡、苔薄白。

X线摄片检查:脊柱胸腰段曲度减小,椎间小关节模糊,骶髂关节(双)模糊,骨密度增浓。

化验:血尿常规正常,血沉80mm/小时,HLA—B27阳性。

临床诊断:强直性脊柱炎。

辨证:肾虚卫弱,督郁寒凝。

治法:温肾振卫,通督解凝。

处方:温肾通督汤(自拟),仙灵脾20g、鹿角霜20g、山萸肉20g、鸡血藤20g、骨碎补15g、金毛狗脊15g、川杜仲15g 、桑寄生15g、川羌活15g、熟附片15g、紫肉桂15g、炙甘草7.5g、蜈蚣2条,水煎服,日1剂,连服10剂。

复诊:3月23日。下腰痛缓解,背冷恶寒减轻,惟饮食欠佳。脉沉缓,舌淡苔薄白。治按首方加莱菔子15g、炒白术15g、广砂仁7.5g,以理气扶脾健胃。嘱服10剂。

三诊:4月3日。患者自述,全身症状明显好转,腰背部有轻松感,活动进步,食纳略增。嘱按3月23日方加鹿衔草15g,再进10剂。

四诊:4月15日。患者精神状态良好,腰背基本不痛,但晨僵时有,但较前轻松。嘱按4月3日方服30剂。加强腰背肌锻炼。30剂后继服壮骨伸筋胶囊合舒筋片两个月以巩固疗效。

【按语】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较难治的脊柱病,宜早诊断、早治疗,以防脊柱强直、变形之虞。该病属“骨痹”、“尪痹”范畴。多由素体不健,肾气不足,累及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在风门交会,辅助太阳经起卫外作用。督脉通、卫外振,腠理致密,邪不能犯,若肾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郁督而痹阻,故发腰背痛。正如《黄帝内经》所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斯乃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阶段,以肾虚内因为本,寒盛外因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寒邪入肾犯督,故治宜补肾强督,祛寒、逐湿、通络之法,以解背寒身冷,脊强拘挛之苦。方取“温肾通督汤”,药用仙灵脾、鹿角霜以温补肾阳,益以桂附之温热助阳,配鸡血藤、骨碎补、金毛狗脊、山茱萸、桑寄生、川杜仲之入肾强筋壮脊,活络通督,蜈蚣息风止痉,通经止痛,羌活入膀胱、肾经,主散太阳经中之风寒湿邪,炙甘草补虚和药、制药之燥性。以上诸药相伍,具有温肾助阳,通督化瘀、息风止痉,舒缓脊背强直之功效。


朱良春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方

肾督阳虚,寒湿瘀阻:

背脊深部冷痛或刺痛,腰尻疼痛尤著,得温则痛减,畏冷,神疲乏力,或纳少便溏,或带下清稀,舌淡紫,苔薄白腻,脉沉细。

汤方:鹿角霜、仙灵脾(各)10g,生黄芪30g,补骨脂、骨碎补(各)10g,生熟地(各)12g,露蜂房10g,制川草乌(各)8g,川桂枝、炙蜣螂虫(各)10g,鹿衔草15g,甘草6g。

肾督阴亏,湿热瘀滞

背脊部钝痛,腰、尻、髋部酸软板滞,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或有低热、口干、肌肉萎缩,舌红苔薄或薄黄腻,脉细或细数。

汤方:生熟地、败龟板(各)15g,枸杞子、肉苁蓉(各)10g,紫河车、全当归、赤白芍(各)15g,鸡血藤30g,广地龙、炙僵蚕(各)10g,川桂枝8g,青风藤30g,甘草6g。

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以上两类都要

加:炙全蝎、蜈蚣(各)1.5g(研细末分两次吞服)。

加:益肾蠲痹丸,每次8g,日服3次,饭后服。


其他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方剂

处方1,《实用中医风湿病学》

川续断15g,金狗脊40g,淫羊藿10g,炒杜仲15g,鹿角霜10g,制附片12g,桂枝10g,骨碎补10g,生熟地各12g,赤白芍各10g,生薏米30g,伸筋草30g,白僵蚕12g,地鳖虫10g,知母15g,麻黄3g,羌独活各10g,草乌9g,防风10g,牛膝18g。

水煎服。

补肾强督(督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主治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


处方2,《实用中医风湿病学》

骨碎补20g,补骨脂10g,羌独活各10g,生熟地各12g,赤白芍各10g,白蒺藜、山萸肉、乌蛇各10g,蜈蚣3 条,炙山甲9g,威灵仙12g,桂枝12g,络石藤、鸡血藤各30g,寻骨风10g,松节15g,川断18g,制附片10g,伸筋草30g,地鳖虫9g,炒黄柏10g,红花10g。

水煎服。

滋补肝肾,壮骨荣筋。

主治肝肾两虚型强直性脊柱炎。


处方3,《实用中医风湿病学》

生地18g,川断15g,地骨皮12g,骨碎补18g,秦艽20g,赤芍12g,知母12g,炒黄柏12g,忍冬藤30g,威灵仙 15g,羌独活各9g,地鳖虫9g,蚕砂10g,络石藤30g,透骨草 20g,红花10g,制乳没各6g。

水煎服。

益肾壮督,清热活络。

主治郁久化热型强直性脊柱炎。


处方4,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 (9) :15

生黄芪60g,枸杞子30g,露蜂房10g,海藻、昆布、 炒牛蒡子各9g,当归、葛根各12g,白芥子、山甲片、桂枝 各6g,血竭3g。

水煎,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30剂为1疗程,连服2个疗程。

同时使用

外治方:

川椒目、海藻、鸡血藤、制扶筋 各30g,羌活、独活、制半夏、昆布、木瓜、桂枝各15g,胆南星 9g,制川乌、制草乌各5g。

纱布包之,用3kg水,煎20分钟,倒 入浴缸温水中浸泡,水量以能浸泡整个人体为度,每次浸泡半小 时,每周2次。每料中药可用3次,无不良反应者,可连用6次。平时瞩患者每日作脊柱的伸、屈、按转动练习,夜卧硬板床。

扶正化痰,软坚散结。

主治强直性脊柱炎。


处方5,新中医,1994; (7) :24

虚寒型:

制川草乌、炙甘草各10g,红花、狗脊、石楠藤各12g,当归15g,熟地30g。

湿热型:

黄柏、苍术、寄生、甘草各10g,秦艽、防己、狗脊、石楠藤各12g,徐长卿20g。

血瘀型:

丹参、熟地各30g,当归、川断各15g,鸡血藤20g,乳香、没药、露蜂房、地龙、土鳖、桂枝、独活、寄生、炙甘草各10g。

水煎,日1剂,分2~3次饭后温服,10剂为1疗 程,行第2疗程时应根据病情以主方酌情加减。同时配合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每次选用1种,服1个月无效者更换另1种。另加按摩或局部其他物理疗法,如干扰电、超短波、微波、红外线 等,每次选用1~2种,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2疗程间间隔 3~5日。

温肾祛寒,活血止痛;清热健脾利湿,祛风止痛,活血祛风,温经通络。

主治强直性脊柱炎。


处方6,中医正骨,1992; (4) :17

熟地、首乌、淫羊藿、桑寄生、川断、丹参各20g,杜仲、 地龙各15g,川芎、红花各12g,菝葜、金毛狗脊各 30g。

加减,舌红少苔、脉数者,加生地、玄参各20g;遇冷加 重,得温则减者,加制附片5g,桂枝15g;髋、膝、踝关节肿痛 者,加牛川膝、木瓜各15g;肩及颈项部疼痛者加灵仙、羌活各12g, 葛根20g。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3周1疗程,疗程间 间隔1周。治疗期间停用其它药物(原服抗风湿类药物者,逐渐 减量,1~2周减完),在疼痛能耐受的情况下,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益肾养血,祛邪化瘀。

主治强直性脊柱炎。


处方7,新中医,1994; (7) :22

桂枝、白术、祁蛇、穿山甲、川断各6份,白芍8份,知母、生姜、黄精、防风各5份,制马钱子1份,制附子、炙甘草、麻黄、制乳香、全蝎、制没药各2份。

按上述份量制成片刻,每片0.25g。每次6~7片, 每日3~4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30天为1疗程,观察2~3疗程。如在治疗前正服用激素,则逐渐减量至停用; 如个别关节疼痛剧 烈者,临时予消炎痛25~50mg/次口服,但严格控制。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补益肝肾。

主治强直性脊柱炎。


处方8,陕西中医,1993; (5) :199

全蝎、蜈蚣、甘草各9g,桂枝、细辛各10g,当归、杜仲、仙茅、骨碎补、枸杞子、红花 、防己、生川乌(先煎)各 12g,海风藤、秦艽、丹参各15g,青风藤20g,黄芪60g。

水煎,日1剂,分2~3次温服,10天为1疗程,一 般需3~4个疗程。早期配以消炎痛、阿斯匹林之类药物服用 (7 ~10天)。

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蠲痹痛。

主治强直性脊柱炎。


提示:医案仅供参考学习,方药中部分有毒且需对症请勿自行套方使用。


标签: 朱良春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

发表
高兴 支持 激动 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