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俗称疔疮,是皮肤组织单个毛囊或皮脂腺急性化脓感染,主要系金黄葡萄球菌感染所致。
特征:
1,发生于皮肤,红,肿,痛性小于2厘米直径结节,以后中心除化脓呈白色触角之有波动感,破溃排出脓液后可消肿愈合。
2,面疖症状较为严重,常伴有寒战发热喝头痛甚至可引起颅内化脓性感染。
3,慢性病多发性疖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可能与人体抵抗力低下有关。
特性要点:
1,初期理疗,热敷。形成脓点,或有波动时及时引流脓液。
2,伴有寒战,发热全身反应者需要抗菌药物。
3,禁忌挤压化脓病灶,尤其是位于鼻,上唇和鼻唇沟形成的危险三角区。
中药:中医认为疖是火毒侵袭肌表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故又称火疖,疖毒,一般症状较轻容易治疗,但若处置适当或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则治疗不易。
1,内服
(1)暑湿侵淫证:多发于盛夏酷暑季节,儿童多见,患部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范围小于2厘米,有浓即愈的特点,初起其上有黄白色浓头的,叫有头疖,容易出脓的,无脓头的叫无头疖,出脓难。舌尖红,苔薄腻,脉数滑。处方:清暑汤加减, 忍冬藤30g,连翘12g,天花粉12g,淡竹叶12g,藿香12g,佩兰12g,牡丹皮12g,赤芍12g,青蒿12g,豆卷15g,野菊花12g,生甘草6g,伴有全身不适发热烦渴加黄连12g,生栀子12g,小便短赤加车前子15g(包),滑石15g(包),大便秘结加生大黄10g(后下)
(2)火毒蕴结证:常见于气实火盛,红肿灼热的疖肿,少则数个,多则数十个,或簇集一处,或散发全身,破溃成片,伴发热,口渴,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处方:黄连解毒汤加减 黄连12g,黄柏12g,生栀子12g,千里光20g,连翘12g,忍冬藤30g,紫花地丁15g,穿心莲12g,蒲公英20g,牡丹皮12g,白芷12g,生甘草3g
(3)正虚邪恋证:多个疖在一定的部位或散在身体各处反复发作,经常年累月难愈,或者间隔周余,月余复发,治疗往往不能控制复发,部分兼有其他慢性病,舌红苔薄脉细数。处方:防风通圣散加减,防风12g,连翘12g,当归12g,川穹10g,野菊花10g,栀子12g,黄柏12g,土茯苓15g,白花蛇草12g,生黄芪20g,生甘草3g。口干唇燥喜饮去栀子,土茯苓,加生地15g,玄参15g,麦冬15g。神疲乏力食少便溏去栀子,黄柏,土茯苓,加党参20g,白术15g。发于臀部两侧的叫坐板疮,加薏仁30g,马齿苋30g,苍术12g。发于项后发迹的叫发迹疮,加僵蚕12g,白芷12g,同时积极治疗慢性病。
2,外治
初期(1)玉露散:芙蓉叶子研成细粉,用菊花露,金银花露或茶水调成糊状,厚外敷患处,保持湿润。每日一次,玉露散功效:凉血,清热,退肿。(2)紫金锭,冷开水调后外敷,皮破者勿用,每日一两次。
(3)用新鲜的马齿苋,丝瓜叶子,蒲公英任选一种,洗干净外敷,每日两三次。
脓成,凡脓成熟则切开排脓,掺九一丹,太乙膏盖贴,每日一两次,深者用九一丹引流,若有待脓或互相串通成空壳,十字划开引流,若出血用绷带压迫止血。
九一丹:熟石膏9g,升丹1g,研成细粉,和匀密封装瓶。
太乙膏:玄参,白芷,肉桂,赤芍,大黄,生地,土木鳖各60g,啊魏9g,轻粉12g,柳枝,槐枝各100段,雪余炭30g,铅丹1200g,乳香15g,没药15g,麻油2500g,以上出铅丹外,其余的入油煎,熬制药枯,去渣,再加入铅丹。充分搅拌成膏,用的时候隔火炖化,摊于纸上,随疮口大小贴于患处。
溃后,脓成用九一丹,外敷,脓尽用生肌散收口,配合棉垫使用。
生肌散:制炉甘石15g,滴乳石9g,滑石30g,血珀9g,朱砂3g,冰片0.3g,研成细末,掺于创口中,有生肌的功效。
禁忌:中药外敷严格消毒 防止感染。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