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溪黄草
【别名】熊胆草、山熊胆、风血草、黄汁草
【类别】清热燥湿药。
【药用部位】唇形科植物线纹香茶菜全草。
【产地分布】山坡、路旁、田边、溪旁、河岸及灌木。分布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浙江等。
【性味归经】寒,苦。归肝经、胆经、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散瘀消肿。
【主治】主湿热黄疽;胆囊炎;泄泻;疮肿;跌打伤痛、热,利湿,退黄、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
【成分药理】主含黄酮苷、酚类、氨基酸、有机酸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搽。
【使用禁忌】脾胃虚寒者慎服
【文献】
①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退黄。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
②《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清肝利胆,退黄祛湿,凉血散瘀。治急性肝炎,跌打瘀肿。"
【配伍选方】
①治急性胆囊炎而有黄疸者:溪黄草配田基黄、茵陈蒿、鸡骨草、车前草,水煎服。
②治痢疾,肠炎:鲜四方蒿叶。洗净,捣汁内服。每天一次,每次五毫升,儿童二至三毫升。(《全展选编?传染病》)
③.治湿热下痢:㈠溪黄草鲜叶,捣汁冲服:㈡溪黄草配天香炉、野牡丹,水煎服。(①方以下出《中医方药学》)
④治急性胆囊炎而有黄疸者:溪黄草配田基黄、茵陈蒿、鸡骨草、车前草,水煎服。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