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经典,大道至简,易医精诚。 本站纯属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使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 注册 | 登录
位置: 首页 > 经方医案 > 正文

眩晕医案10例

小编 在线: 时间: 2025-09-22

 (1)头疼眩晕(高血压,中风先兆)

殷某某,男,38岁。莒县城阳镇韩家村小学教师。1963年9月24日诊:头疼头晕10月余,经多医诊治无显效。自去冬发病,头晕重疼,心烦少眠,胸闷脘痞,饮食乏味,时咳痰多,大小便正常。左侧肢体筋惕肉膶,手足抽动,时作时止。

诊见:面色青黄,舌红绛,苔白腻,左脉反关为浮弦,右弦滑。血压160/96mmhg。辨证:面色青,血压高,舌绛脉弦滑为肝阳上亢,胸脘痞满,咳嗽痰多,苔白腻为湿痰阻滞,筋惕肉膶与手足抽动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与湿痰阻滞所致,总之为肝阳上亢兼湿痰阻滞之头晕头疼证。

治拟:平肝潜阳,佐以化痰。方用天麻钩藤饮合二陈汤加减:天麻12钩藤30石决明21桑叶15菊花12茯苓、茯神各15夜交藤30栀子9黄芩9牛膝15坤草15桑寄生15陈皮9半夏12胆南星9琥珀3(冲)。6剂, 水煎服

9月30日二诊:头疼头晕大减,咳嗽吐痰减少,左侧仍筋惕肉膶,手足抽动,活动欠灵。左太阳穴处有向外突动之感。

诊见:舌红绛,苔薄黄,脉弦。血压仍高(160/94mmhg)。

治拟:平肝潜阳,熄风化痰。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味:白芍24天冬12怀牛膝30龙骨30牡蛎30代赭石24玄参18川楝子12龟板24茵陈15生麦芽15甘草6夏枯草15茺蔚子15半夏12胆南星9。6剂。 水煎服。

10月5日三诊:药后头晕痛已消失,左侧上下肢抽动亦除,活动已灵活,唯饮食不佳。

诊见:血压130/88mmhg。面黄,舌红,苔薄腻,脉弦滑。

处理:上方加砂仁6焦山査20。3剂,水煎服。

10月8日四诊:无不适,继服3剂巩固疗效。

按语:本例乃肝阳上亢伴有湿痰阻滞之症,左侧抽动并活动不灵乃中风先兆(那时无CT等,估计是脑梗塞之轻症)为肝风内动所致,筋惕肉膶为湿痰阻滞及/或肝风内动二者所致。通过实践证明镇肝熄风汤的疗效优于天麻钩藤饮。

⑵眩晕心悸(心肌炎)清空膏加味。

唐某某,男,29岁。桥山乡李家城子。1983年12月4日诊:眩晕心悸无力半月余。1月前感冒,咽喉疼,胸背不适(食道炎亦可出现此症)继则头疼晕,心悸,全身无力。

诊见:面色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滑数时促,心率104次/分,心电图示:ST段下移,T波稍低平及室性早搏。

治拟:清热化湿,解毒清咽,减慢心率。

处方:①清空膏加味。羌活12防风12黄芩12连翘30柴胡12甘草6川芎10板蓝根30玄参20大贝15知母15柏子仁30瞿麦15徐长卿20 。 6剂。

②配西药:肌苷:2片(后来我常加用辅酶Q10),日3次。

12月10日二诊:6剂后心悸大减,早搏消失。头疼亦除,咽喉疼减轻,舌红苔薄腻,脉缓滑,82次/分。

处理:原方继服4服。

12月15日三诊:诸症除,舌红苔少,脉缓。给柏子养心丸与银杏叶片,服1周以巩固疗效。

按语:随访无复发,原方有黄连,用之可能更好,后来凡有咽喉疼者加毛冬青30克,扁桃体炎用普济消毒饮+毛冬青效佳。

本方能治疗心率、心律等,开始有些不解,后来在《山东中医药学会风湿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会议暨第二次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选》中记载羌活(羌活—抗炎镇痛解热,水溶液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其挥发油对抗脑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和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第87页右下方)。

之前对偏方能治疗某病很有效不理解,说明原来的中药学记载的还不全面,有就是说许多药还没有研究透。不能对某方、某药轻易下结论。

⑶眩晕心悸(心肌炎)麻黄附子细辛汤。

李某某,男,52岁。莒县长岭乡李家村。2010年8月10日:因眩晕半月余来诊。半月前感冒发热,伴有头晕,服药热退头晕亦减,每隔3——4天又发热头晕,反复3次后经输液治疗,不再发热,但仍头晕,伴心悸无力。

诊见:舌老红,苔白稍厚腻。脉迟涩而结,心率44——54次/分,血压126/80mmhg。

血液分析:白细胞4·7X109/L.

红细胞4·30X1012

血红蛋白137g/L

淋巴细胞比率0·445%↑(本院正常值0·2——0·4)

中性细胞比率0·438%↓(本院正常值0·50—0·75)

心肌酶组:谷草转氨酶94U/L↑(本院正常值0—40)

肌酸激酶76.3U/L(正常值38—174)

肌酸激酶同工酶62·14U/L↑(本院正常值0---24)

乳酸脱氢酶178U/L(正常值135—225)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心律不齐、频发室性早搏。

处方:①麻黄8附子12细辛4羌活15葛根30板兰根30桂枝10连翘20金银花15

4剂。 水煎服。

②生脉胶囊2合

8月15日二诊:药后眩晕心悸均除,心率68次/分

诊见:舌质红,苔薄白,脉缓滑。

处理:①为巩固疗效原方继服2剂。

②柏子养心丸,银杏叶片,生脉胶囊各2合。

之后随访一切正常。

按语:此外感,邪气直中少阴所致,用药得当,故能速愈。

⑷眩晕20余年。通窍活血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

于某某,男,32岁,莒县夏庄镇曹岭。1991年1月9日诊:孩童时被人转晕并鼻衄,呈昏迷状,似睡非睡6天,醒后即觉眩晕,已有20余年。经多方治疗未根治,遇感冒、用脑多、及恚怒即发作。剧时伴恶心呕吐,现又发作半月,头晕重着,四肢无力,少食纳呆乏味,恶心呕吐,大便正常,小便时黄。

诊见:形体发育一般,面色暗红带青黄,舌质瘀黯,苔厚黄腻,脉弦涩。

辨证:根据病史,鼻衄伤及血络,舌瘀黯,脉涩为淤血,重着无力,苔厚黄腻为痰热阻滞。治拟:活血化瘀,化痰清热。方用通窍活血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

处方:桃仁10红花10川芎12赤芍15土元10刘寄奴20橘红12半夏12茯苓20甘草5枳实15竹茹10白术15泽泻30天麻15黄连8。 4剂。

1月13日二诊:头晕锐减,恶心呕吐已除。

处理:继服4剂。

1月17日三诊:头晕除,苔薄黄腻,舌仍有瘀黯,继服3剂巩固疗效。随访无复发。

按语:眩晕20余年,多方治疗未除根之原因,就是辨证不准确,用药亦不当所致。

⑸眩晕头痛(气陷与肝阳亢)

孙某某,女,35岁。东关二大队。1988年10月14日诊:眩晕头疼,短气无力,遇劳加剧1月余,服某医中药10余剂无效,服西药只取效于一时。

诊见:面黄带青,舌黯红,苔薄少,脉弦右寸无力。

辨证:面青脉弦头晕为肝阳上亢,短气无力,右寸无力为气虚。

治拟:平肝潜阳,益气升陷。方用升陷汤合镇肝息风汤加减。

处方;党参20黄芪40升麻8柴胡8白芍20天冬12怀牛膝15龙骨20牡蛎20代赭石30玄参20川楝子12石决明30茵陈15生麦芽15钩藤20。 3剂

10月17日二诊:药后疼晕锐减,继服3剂告愈,为巩固疗效再服3剂。

⑹眩晕头痛(气虚下陷并肾虚及肝阳上亢者)

刘某某,女,46岁。于1982年5月22日诊:头痛头晕3月余,每日上午8至10点及下晚9点为剧,遇怒加剧,劳累亦剧,伴腰痛,胸闷短气乏力。

诊见:舌红绛少苔,脉右寸弱,左关弦,两尺弱。

辨证:上午晕,右寸弱为气虚;遇怒剧,左关弦为肝阳上亢;晚上晕疼,两尺弱为肾虚;三者是致病之病机。

处理:方用升陷汤合镇肝熄风汤加补肾药:黄芪30升麻6桔梗8白芍20天冬12牛膝15龙牡各30赭石30元参20川楝子15龟板20茵陈15生麦芽15枸杞12地黄15白芷12荆子10甘草6。

3剂。 水煎服。

5月25日二诊:药后诸症锐减。继服6剂。

6月2日三诊:诸症除,仍觉乏力及腰酸。给补中益气丸与六味地黄丸,服半月而安。

按语:辨证准确,用药得当,故能速愈。

⑺眩晕头疼。(气虚下陷,肝阳上亢兼血瘀)。

王某某,女39岁,莒县刘官庄乡于家庄。1984年5月31日诊:头晕,时轻时重,有时头疼,伴短气四肢无力近2年,近因生气致头晕疼加剧,经多医诊治无显效。

诊见:面黄带青,舌老红瘀黯,苔少,脉弦涩,

辨证:右寸关弱,为气虚;面黄带青,左关弦劲为肝阳上亢;舌老红瘀黯,脉涩为血瘀。

治拟:益气升陷,平肝潜阳,活血化瘀。

处方:升陷汤、镇肝息风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黄芪30党参15升麻6柴胡8白芍20天冬12怀牛膝20石决明20代赭石30钩藤20青皮12连翘30白芷15藁本12川芎10赤芍15桃仁10红花10。

3剂。 水煎服。

5月4日二诊:药后诸症均减,原方继服3剂。

5月8日三诊:头晕头疼已除,舌仍有瘀黯,脉弦涩。处理:原方去青皮、白芷、藁本。

继服3剂。

5月12日四诊:药后诸症除。再服3剂巩固疗效,随访无复发。

⑻眩晕。白术半夏天麻汤加减。

徐某某,男,30岁。莒南县文墥。1998年4月5日诊:眩晕1月余,近3天加重伴头昏重胀,四肢重着无力,纳呆少食,小便色黄,大便正常。

诊见:体较胖,面色黄,舌质淡红而胖,边有齿印,苔厚腻微黄,脉缓滑稍数。

辨证:四肢无力,舌质淡胖,边有齿印为脾虚,头晕重,四肢重着,苔厚腻为湿痰郁滞。

治拟:健脾利湿化痰。

处方:白术半夏天麻汤加减:陈皮10半夏15茯苓20甘草5白术15泽泻30天麻12枳实15地肤子20瞿麦20黄芩12旱莲草30。

4剂。水煎服。

4月10日二诊:药后眩晕除,头重胀感锐减,小便正常。饮食仍少,舌苔白已不黄,脉缓滑。

处理:上方去黄芩、旱莲草加焦山楂20莱菔子15。继服4剂。

4月15日三诊:药后诸症除,饮食增。继服3剂巩固疗效

⑼眩晕(心气虚)

张某某,女,62岁,莒县洛河街。2008年9月20日诊:眩晕时作时止1月余,晕剧则恶心呕吐,近1天加重,伴心中空虚,全身无力。

诊见:神疲倦怠,短气懒言,动则晕剧欲呕,面黄,舌质淡红而暗,苔薄腻,脉沉弱而迟,左寸弱,心率56次/分。

辨证:短气无力,舌淡红为气血不足,左寸弱,脉迟缓为心气虚。

治拟:补气血,益心气。方用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12桂枝10人参12麦冬15五味子8地黄20火麻仁15大枣8枚阿胶12玉竹20天麻12,仙鹤草30。3付。 水煎服。

9月24日二诊:药后眩晕、心中空虚感均除,短气乏力减轻,脉沉缓,心率70次/分。

处理:原方继服3付。后又服3付,随访多年无复发。

按语:此气血不足之体,而心气虚是主因,心虚则脉迟缓无力,致脑供血不足,故头晕。方中生脉散、玉竹、仙鹤草均有增强心脏功能,加快心率作用,使脑供血充足则晕除。

⑽眩晕心悸(心率慢。心肌炎后遗症)

盛某某,女,32岁。莒县城阳城南关。1984年2月25日诊:头晕心悸1年余。1周前感冒,继则头晕心悸加重,伴有全身无力,心中空虚感。(1年前查体,发现室早二联律。去沂水中心医院,诊为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治疗,二联律消失出院,半月后感冒复发又住该院,又治愈出院。)

诊见:面黄神疲,舌淡红,苔薄少,脉细弱而迟,心率44次/分。

辨证:面黄,舌淡红,脉细弱为心气虚,脉迟心悸无力为心阳不振。

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生脉散加减。麻黄8附子12细辛4桂枝12玉竹(有加快心率作用)20麦冬15五味子10板蓝根30

3剂。 水煎服。

2月28日二诊:药后诸症减,心率86次/分。上方加柏子仁、龙骨、牡蛎各30。

3剂。3月3日三诊:药后诸症消失,精神可,心率72次/分。诊见:舌红苔少,脉沉弱。

处理:归脾丸和柏子养心丸,服半月后康复,之后无复发。

 病案三:眩晕

患者,女,工人,38岁。两年前觉头晕眼花,睡眠欠佳,下肢酸软乏力,胃纳尚可,二便正常。得病后屡用补气血,养肝潜阳,祛痰息风及温补等法治疗未效。

来诊时症状加剧,眩晕持续,不敢外出, 若步行六七十米至百米左右则头晕加剧,需坐下休息片刻,方能继续行走。

眩晕非旋转性,无恶心、呕吐、耳鸣,头部时有麻痹感。此外,背部汗出,汗出后背部觉凉,失眠多梦。胃纳一般,二便正常,月经准期而量少,经前后腰腹痛。

诊其面色如常,唇色如常,舌尖红,苔白稍干,脉弦稍浮。

检查:体温正常,血压正常,听力正常,血象及大小便常规无异常发现,X线胸透心肺正常。

从辩证看,头晕、失眠、多梦、脉弦,即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似属肝风内动之眩晕,但历经养肝潜阳、息风等方药均无效,可见本病虽与肝有关,但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其每步行稍远即晕甚,休息后又能起行来看,则与神志有密切关系,故矛甘麦大枣汤稍加疏肝健脾之药。

处方:钩藤15克 素馨花6克  麦芽24克 扁豆花9克  云苓12克 大枣3枚  甘草9克

2剂。钩藤、素馨花疏肝以治胁痛,麦芽亦有疏肝作用,故用麦芽不用小麦。

再诊:证候大致同前,胸胁痛已除而见腹痛,舌质红活,苔白润,脉弦。处方改为:

处方:大枣6枚 甘草9克 麦芽12克 白芍12克 面粉1汤匙(冲熟服)3剂后头晕大为减轻,以后以甘麦大枣汤加龙骨、牡蛎或糯稻根、白芍、首乌之属以养肝肾,或加参、术之属以健脾,治之四月而愈, 追踪四年未再复发

以上由静月山人收集,请谨慎用药!

标签:

相关文章

您好访客,请登陆发表!

发表
高兴 支持 激动 给力
随机文章